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減量替代,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推進
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
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推動能耗“雙控”向
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完善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政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碳排放”通俗來講就是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在人類日常活動中,無時無刻都在排放二氧化碳。例如汽車燃燒汽油、居民使用天然氣等,這種通過直接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被稱為直接排放。生活中電力、熱力等使用過程不產生二氧化碳,但在生產電力、熱力的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如火力發電),因此被稱為間接排放。碳排放是目前被認為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碳排放中占比最大的(54%)來源于電力和供熱部門在生產環節中化石燃料的燃燒。
當碳排放總量達到歷史最高值,即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就可以認為是“碳達峰”。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這并不意味在2030年前中國的碳排放量可以無限制增長,因為我們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時間僅有30年,遠短于西方發達國家。因此中國的“碳達峰”將結合各種減排手段,在總量控制下的達峰,也為后續“碳中和”打好基礎。
碳中和通俗來說就是碳排放量的“收支相抵”,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
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開啟,碳排放已正式納入環評,我國正在向實現“雙碳”目標而一步步邁進。碳達峰碳中和市場正在開辟,2021年3月18日“碳排放管理師”被列入國家職業序列。碳排放管理師是指從事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工作的人員。主要工作內容為:監測碳排放現狀;統計核算碳排放數據;購買、出售、抵押碳排放權;提供碳排放咨詢服務。
為了護航全國
碳市場健康穩定發展,進一步完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架構,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法律體系建設,適時制定碳排放權交易法。完善碳排放配額總量和分配制度是碳排放權交易的前提;確認碳排放權的證券類資產的法律屬性是碳排放權交易的基礎;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是碳排放權交易的保障;打通國內國際
碳交易市場的機制,構建“全球
碳市場連通機制”是碳排放交易的趨勢。
2021年6月3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了《“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該方案要求“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深化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完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健全完善科學化、社會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完善新職業信息發布制度,健全職業分類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職業標準開發機制,建立健全由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行業企業評價規范、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等構成的多層次、相互銜接的職業標準體系。加強技能人才評價監督管理,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評價環境。
碳排放管理師已納入國家職業序列,作為一種新的職業,需要完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而在“技能中國行動”方案中,是鼓勵社會化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的。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戰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培養
碳減排領域專業人才,為相關單位制定科學碳目標、
碳資產管理及參與碳交易做好人才儲備,實現“碳成本”向“碳機遇”的成功轉變,作為國家人才評價公共服務
平臺的中國國家人才測評網已經開展了碳排放管理師崗位能力素質評價的工作。
中國國家人才測評網是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主辦和創建的國家人才評價公共服務平臺,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直屬的國家專業人才測評機構。中心的宗旨是面向全國,為社會各類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提供專業化人事管理服務,為人才流動和人力資源開發提供綜合性服務,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合理配置、合理使用,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服務。目前已成功為各級政府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和重要行業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和垂范意義的人才測評項目。
邁入新征程,我們將緊抓“雙碳”目標下的歷史機遇,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改革,加強技術創新,為推動燃氣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能源體制改革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