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標準《公民
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以下簡稱《導則》)近日發布,推薦了涉及衣、食、住、行、用、辦公、數字金融等7大類別的40項
綠色低碳行為,為衡量消費領域的
碳減排量貢獻一把“標尺”。
碳普惠制是為市民和小微企業的節能減碳行為賦予價值而建立的激勵機制。探索碳普惠多元化運作模式,是激發公眾參與綠色生活的熱情、破解我國消費端碳減排難題的重要路徑。此前,地方碳普惠面臨減排場景不清晰等問題。此次《導則》明確了40項綠色低碳行為,包括用植物基肉類替代傳統肉類食用、生活中使用節水龍頭、實體店購買飲品時用自帶杯、共享辦公空間等。
《導則》由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北京大學等單位共同編制。據編制人之一、綠普惠
碳中和促進中心理事長陶嵐介紹,由居民生活和食品生產等工業過程引發的消費端
碳排放占全社會
碳排放總量的53%,其中居民生活的碳排放約占30%。消費端碳排放分散,取決于公眾消費意愿和行為的選擇,仍有一些難題亟待突破。
她表示,《導則》將為地方碳普惠面臨的減排標準不統一、減排量計算不科學等問題提供指導和啟發,為未來建立全國碳普惠自愿碳減排市場奠定參考標準。“《導則》首先界定了哪些行為是減排行為,下一步,我們還將編制相關《細則》,對碳減排行為進行評估測算并形成標準,助力全社會減污降碳。”
陶嵐舉例說,未來,餐飲企業推出小份菜、提供環保餐盒和居民刷卡乘坐公交等行為,都將根據標準納入減排行為、計算出減排量并被記錄形成減排賬本。企業和個人都可以從低碳行為中獲得綠色積分和相應獎勵。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