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植樹節,但人們或許從未像近兩年這般關注環保、
碳排放等熱詞,甚至已經不太需要節日來提醒。
自2021年起,無論是從各政府部門的文件、各大企業的發展方向,還是媒體的報道中,“
碳中和”成為了一大熱詞。
在被稱為“碳中和元年”的2021年,人們對此充滿了好奇與疑問。而對于企業甚至行業而言,這是一場暗藏機遇與挑戰的浪潮,或許還來不及反應,就得往潮水的方向靠近。
一些被看中的新商機已經涌現,從
碳資產管理到
碳交易,新概念催生的新行業和新企業開始冒頭。對于總是“跑”在前面的互聯網行業,也迎來了新的競賽,巨頭紛紛排隊加入“雙碳”行列。而碳排放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傳統工業,則將面對
節能減排的更高要求和更高標準,在這一環,一些曾被忽視的商機也有了更重要的意義。
在時代的窗口期,哪些商機暗藏風險,哪些又富有價值?對于這幾大重要行業和企業而言,“碳中和”究竟會帶來什么影響,又將如何倒逼或助推行業成長?
被盯上的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掘金者涌入
2021年末,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碳中和”)發布公告,稱與中國中化全資子公司中化環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
碳減排方面合作,并共同開發國內及國際
碳信用資產。
這家原名為“比速科技”的港股上市企業,在過去一年頻頻于“碳中和”概念上布局,并在2021年3月為此改了名字。
據公司官網,中國碳中和主要從事碳中和業務,著眼于
綠色產業投資機會,包括全球包括全球林權以及相關碳權的收購,
清潔能源的投資(包括太陽能、風能、儲能和
碳捕集)與碳信用資產開發、投資與經營管理,同時廣泛開展碳咨詢與碳中和規劃業務,并圍繞所得的碳資產開展管理與金融業務,包括碳交易、碳期權期貨、碳指數、碳質押回購、碳
托管等。
有意思的一點在于,據界面新聞報道,更名后該公司相繼獲得總計近4億港元的兩筆融資。而更名前的兩個月內,其股價曾因汽車發動機業務的影響,從2016年峰值期的9港元,跌到2港元左右。
此外,2021年6月,華電集團也宣布正在注冊成立碳資產運營公司,負責協助開展基層控排企業碳資產的集約化管理、運營、交易及相關咨詢等工作。2021年10月,另一電力巨頭國家電投也宣布成立了碳資產管理公司。
不難看出,碳資產管理以及碳交易,正成為“碳中和元年”的一個重要商機。
鋅刻度搜索愛企查發現,目前國內已有近2000家與“碳資產”相關的公司,其中一年內新注冊的公司占比近三分之一。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