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杜克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權威綜合性科技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
論文,認為中國區域
碳交易市場
試點政策對激勵企業
節能減排具有積極影響。研究基于中國區域
碳交易市場
試點數據,通過準自然實驗方法,評估了碳交易政策對企業排放與經濟效益帶來的影響,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學術參考。
該論文是首份針對國內制造業和電力行業的區域
碳市場試點研究報告。研究團隊包括昆山杜克大學社會科學部和環境研究中心應用經濟學副教授崔靜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王春華、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與環境政策碩士項目張俊杰,以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生鄭旸。
研究團隊基于企業微觀數據分析評估了我國2013-2015年區域
碳排放試點政策的減排效應,發現在區域碳交易市場試點范圍內的企業成功實現了
碳排放總量下降16.7%,碳密度下降9.7%。
2020年,中國進一步提出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的目標。
研究團隊基于準自然實驗方法,結果顯示,區域試點內的企業,其碳排放量顯著小于不在試點內的企業。研究認為,中國區域碳交易市場試點政策對激勵企業節能減排具有積極影響,充分證實了中國區域碳交易市場試點政策的成功,并為未來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政策實施提供了信心。
張俊杰博士對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未來表達了信心。他認為,“中國未來面臨著經濟增長與
碳減排的雙重挑戰,氣候政策需要兼顧這兩大目標的微妙平衡。碳排放權交易作為一項基于市場的政策工具,既能以最小的社會成本實現減排目標,也能激勵企業進行低碳創新與低碳轉型。在中國區域碳市場試點中,雖然
碳價與交易活躍度都比較低,但我們研究發現這一政策仍然有效促進了企業的節能降碳,同時對企業的財務績效沒有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這些實證證據給全國碳市場的建設與完善提供了有用的參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顯示,中國碳排放量的增長正在逐步放緩,2018年增長幅度為1.6%。
碳交易市場不僅能夠助力企業節能減排,還有助于企業探索低碳技術創新,并提高生產力。研究表明,在碳交易市場政策的影響下,企業生產力提升了29.1%。由此可見,實現節能減排與降低企業生產力之間并未有直接沖突。
“雖然試點區域內的企業受政策影響,進行了勞動力和資本的調整,但相應地,其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進而能夠持續推動經濟發展。這為未來全國碳交易市場延展至更廣泛的高能耗行業打下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崔靜波博士補充道。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