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低碳農業內生發展動力
主持人:推動農業低碳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需要爭取社會各方面廣泛理解和支持。當前農業低碳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動,您認為下一步應如何激發內生動力?
何可(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當前,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緩慢,其產品難以在市場上實現優質優價。主要原因在于低碳農業兼具“私人品”和“公共品”的雙重特征。前者主要是指低碳農業所提供的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食物、原材料,其價值可以由市場出清時的
價格來反映。后者主要是指低碳農業所提供的多功能性服務,如減排增匯以及增強農業自身應對氣候的韌性等。然而,傳統產品市場出清時傳遞的
價格信號,無法完全表達低碳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價值,進而難以形成對低碳農業發展有效的激勵。從長遠來看,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立和完善低碳農業價值實現機制,激發農業經營主體及消費者支持農業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成為促進低碳農業發展邁向新臺階的關鍵所在。
有序推進農業納入
碳市場。成熟的
碳市場能夠充分反映邊際減排成本和外部成本,依靠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有助于彌補低碳農產品在傳統產品市場上收益的不足,激勵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低碳農業生產。對于低收入群體而言,碳市場還能發揮生態扶貧的作用,對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碳市場能夠釋放價格信號,從而有助于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和消費者形成低碳生產和綠色消費的意識。從現實來看,我國碳市場主要分為配額市場與抵消市場。受到規則限制,目前農業參與碳交易主要依賴于生物質、沼氣等項目進入抵消市場,總體上發展緩慢,且存在交易產品種類少、交易數量少、成交價偏低、控排企業重視程度不高等問題。未來,需進一步完善農業碳交易項目
方法學,健全農業碳排放和碳匯的計量、監測體系,在此基礎上,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農業碳交易機制。
積極打造低碳農業品牌。低碳農產品是一種典型的“信任品”,消費者很難獲知該產品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貢獻大小。這種信息不對稱容易引發“劣幣驅逐良幣”,導致低碳農產品被傳統農產品擠出市場。因此,建議打造低碳品牌為農產品賦能,通過品牌溢價提升低碳農產品的市場收益。具體做法上,可基于消費者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情感訴求來打造獨立品牌,助力農產品在市場細分領域獲得溢價收益;也可將低碳農業生產所提供的應對氣候變化服務功能與地方民俗風情相融合,打造區域品牌,廣泛帶動當地小農戶銜接低碳農業,分享低碳發展紅利。
試點示范農產品
碳標簽。低碳發展,既是永續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居民消費層次逐漸由溫飽型向福祉型轉變,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和“碳中和”愿景深入人心,為低碳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農產品的碳信息,引導人們將對低碳發展的需要轉化為對低碳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提高消費者對低碳農產品適當高價的接受程度,不失為推動低碳農產品的價格與價值相匹配的可行路徑。故而,建議加快農產品
碳標簽方法學研究,構建碳標簽標準體系,逐步推動低碳農產品碳標簽實踐。
繁榮碳文化發展農旅融合。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原則,將崇尚低碳發展、開展低碳實踐的碳文化融入到農業景觀觀光、家庭農場體驗、農業莊園度假、鄉土民俗風情旅游、農業研學等新業態之中,進而通過出售門票、紀念品、農產品等方式,幫助低碳農業經營主體迂回地獲得溢價回報。同時,發揮碳文化賦能作用,提升農旅融合產業的文化軟實力和持續競爭力,進一步推動低碳農業價值實現良性循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