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數字技術推動能源供給減碳,推動產業需求減碳,引領市民生活減碳?首屆中國數字
碳中和高峰
論壇上,知名
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紛紛圍繞數字化技術賦能“雙碳”戰略機遇發展進行了探討。
提高數據治理水平
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近年來,數字經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經濟規模由2005年的2.6萬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39.2萬億元,數字經濟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20年的38.6%。
“因此,雙碳目標的達成離不開數字經濟。”伏羲智庫創始人、主任,清華大學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曉東認為,數字經濟以數據要素為基礎,數據流通利用可以加快一二三產的數字化轉型,有利于形成生產、流通、消費“三位一體”的共享經濟生態鏈,拓展數字經濟新空間,提高
節能減排的效率,例如在交通出行、貿易流通、政府服務等領域都有相關數據加以佐證。
但李曉東同時表示,數字經濟同時面臨著數字鴻溝加大和網絡碎片加劇兩大挑戰。“目前,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特別是與三四線城市的數據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另外,面臨數據和信息孤島問題,數據作為市場要素的潛力亟待釋放。”
針對這一問題,李曉東表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提高數據治理水平。通過數據治理可以提升數據流通利用水平、優化數據治理結構,改善數字鴻溝和網絡碎片的問題,助力數字經濟的發展。
碳中和遇到數字化
實現“雙碳”目標,不僅要聚焦能源轉型問題,更應充分認識到這是經濟社會發生系統性變革的必然路徑,更需要推動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進行轉變。
來自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首席專家楊永耀表示,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標可以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能源供給側優化、消費側節能增效、提升生態
碳匯能力和公民碳中和行動等有效途徑。
楊永耀介紹道,通過智慧低碳交通、智慧
新能源設施、智慧資源循環利用、智慧生態走廊、智慧低碳住宅以及智慧可再生能源六大層面,智慧城市可以有效賦能碳達峰與碳中和。“現在的智慧城市建設,目標是數字孿生的智慧城市,讓我們的工作生活更美好,城市更低碳綠色。”他說道。
“當前正處在數字化與綠色化交匯的路口,這是我們所有人共同面對發展的挑戰以及機遇。”在新華三集團副總裁、智慧城市總架構師張鵬看來,當碳中和遇到數字化,這是生產技術的變革,也是治理方式的變革,同時也會對社會生活帶來深刻的變革。
在這種變革下,數字化技術如何賦能“雙碳”戰略的機遇?張鵬認為,首先要利用數字化的技術來感知,做到全域監測;要利用數字化的技術來替代物理行為,實現減排;用數字化來調動碳中和的科學執行。“這幾年的云計算風起云涌,很多云計算引導為集中計算,而在碳中和的面前,可能這個趨勢將逆轉,可能更多的邊緣計算——低功耗的邊緣計算,將成為新的突破。”
以“舉手之勞”
收獲綠色能量
順豐集團順啟和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揭煒瓊談道,使用綠色循環包裝是路徑之一。“快遞會涉及到千家萬戶,用綠色循環包裝去替代一次性包裝,需要每一個終端消費者在收到快遞包裹后,配合企業進行回收,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回收再利用。”
揭煒瓊認為,這一方面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促使消費者配合企業;另一方面企業也要努力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同時每一個消費者也要承擔相應的公民責任,“所以整個過程一定是要全民參與的。”
本報記者 王雪鈺 繆夢羽 白洋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