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之一,其碳達峰、
碳中和對我國碳達峰、
碳中和愿景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汽車企業作為產業轉型的主體,實現減碳目標將面臨嚴峻挑戰,也將迎來重大機遇。
2021年9月3日—5日,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聯合主辦,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聯合協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
論壇的“開幕大會:國家雙碳目標與汽車產業低碳、安全發展展望”中,汽車企業嘉賓就應對低碳轉型的戰略規劃和實施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
辯證看待“雙碳”目標要求,樹立全生態協同發展的意識,推動面向碳中和目標的全產業鏈轉型升級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認為,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我國汽車產業面臨著來自龐大的存量規模和日益擴大的增量規模的雙重挑戰,但也帶來了重大機遇。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委副書記王國強指出,汽車產業在產品和商業模式層面凸顯出低碳化、數字化、共享化、生態化和產業鏈區塊化演進趨勢,正在深刻改變著汽車產業現在和未來的走向。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李偉指出,汽車產業面臨新賽道、新產品、新政策的全面變革,緊跟國家“雙碳”戰略,并具備更高創新效率、更快轉型速度的企業,才能優先獲得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
在如何推進全行業協同降碳方面,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認為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長期性工程,要以汽車企業為主體,全產業鏈、全產業生態共同努力,打好“協同戰”“系統戰”,要加強產業鏈的聯動與協同,減少全產業鏈的
碳排放,要立足于全產業生態,加強
碳足跡管理,降低汽車全生命周期
碳排放。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興亞提到,汽車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汽車原材料端、生產端、使用端、回收端等,都會產生碳排放。車企需要在各領域加深合作,共同實現汽車行業的
綠色低碳化。統籌協同如何發展,如何處理好存量和增量關系,是汽車行業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
江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項興初強調,要帶動零部件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脫碳,加強車用材料再次利用,有助于緩解車用材料資源供應緊張的問題。
擴大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推進燃油車節能技術升級雙輪驅動,實現汽車產業低碳轉型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提到,隨著我國低碳及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比例的不斷上升,電動汽車的減排優勢將會更加凸顯,換電模式能提高動力蓄電池使用效率,提升純電動汽車減排貢獻。此外,要克服單一技術路線在
節能減排、場景運用等方面的局限,推動多種技術路線的協同發展。因此,東風公司在傳統車領域以綠色高效為重點,同時,堅持電動、混動、氫動等綠色低碳技術路線并舉,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
江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項興初認為,我國汽車產業低碳發展既要結合產業發展的實際,抓住突出問題,立足當前求實效,又要著眼長遠系統謀劃,明確產業的低碳發展路徑,持續降低燃油汽車的油耗。多家企業在會上透露了低碳發展規劃。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委副書記王國強介紹了中國一汽的新型綠色近零碳排放發展新道路,到2025年全集團新能源汽車占比將超過20%,自主乘用車占比超過30%,到2030年爭取實現絕大部分自主乘用車電動化。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興亞認為,“十四五”期間應緊抓綠色電氣化和智聯化兩個發展新機遇,2025年全集團整車銷量力爭達到350萬輛,新能源銷量占比超25%,力爭新能源汽車在自主品牌占比達到50%。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李偉介紹,長安汽車全面加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到2025年,長安品牌銷量將達到300萬輛,新能源占比達到35%;2030年成為世界級品牌,銷量將達到450萬輛,新能源占比達到60%。
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縫村早苗提出,未來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先進市場,2030年EV、FCV比例提高至40%,2035年提高至80%,2040年達到100%的目標。今后將繼續擴大HEV和PHEV產品,五年內在中國市場將投放10款EV。
以全面創新驅動為主線,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持續強化面向碳中和目標的科技創新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推進“綠色東風2025”和“科技躍遷”行動,從綠色產品、綠色制造、綠色生態入手,加快掌控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綠色工藝和低碳制造技術應用,推動汽車全生命周期和全產業鏈節能減排。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低碳產品創新方面以降低混合動力車型碳排放和能耗為抓手,下一步將推動綠色低碳出行;在低碳制造方面,建設一批如廢水零排放工廠、光伏太陽能智能工廠等高效率低排放的工廠;在技術創新方面,持續迭代智能網聯和新能源創新技術,提升用戶體驗,并加強汽車、蓄電池,以及動力電池相關產品報廢回收技術和產業布局。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李偉強調,新賽道、新產品、新政策,本質上都源于新技術革命在汽車這一載體上的充分應用。掌握核心技術要素的企業將獲得更強的話語權,為未來競爭奠定基礎。
同時,多家企業也指出,應通過科技創新,強化供應鏈韌性。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明確了思維、技術、產品、工藝、生態五大創新領域,不斷優化產業鏈結構效益和效能,做強新供應鏈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雙鏈韌性和動力。江汽集團從輕量化技術攻關推動減碳節油,推動產品平均能耗每年降低5%以上,并實現純電技術
平臺研發,取得蜂窩電池關鍵技術成果。加強車用材料再生利用是產業鏈深度脫碳的支撐點,在生產制造
碳減排環節,通過用料回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采用先進工藝技術裝備進行節能技術改造,減少能源使用量,以達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