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
碳中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需要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是推進能源革命、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抓手,同時又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個問題很重要,我說幾點認識。
一是現在有觀點認為離碳達峰還有十年,還可以沖個高峰。針對這點,我將2030年前碳達峰和2030年
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標做對比,意思非常清楚,碳達峰不是沖高峰而走向碳中和的基礎步驟。碳達峰與碳中和是有機聯系的兩個目標,它們的實質都是低碳轉型。2006年以后中國的排放成為世界第一,現在的排放是100億噸/年,這個數大于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中國的碳達峰曲線要達到峰值然后穩定地下降,準確來說是這個意思。
第二點,有一種說法,現在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提這樣的目標合適嗎?中國提這樣的目標符合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就是“共區原則”?,F在各發達國家已經達峰,我國到2030年前達峰,各國都承諾了最晚到2050年碳達峰。有的國家在2050年前碳中和,我們根據自己的國情承諾到2060年前碳中和,這也是與他們有所區別的。但我們也是世界的一員,我們也有責任,所以我國是一個高度有責任感的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是立足于我國實際、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
再一點,有的同志擔心碳達峰、碳中和是否會影響中國的能源發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這也是一種誤解。能源低碳轉型與保障能源安全并行不悖,我們不僅要保證能源的供應,比如“十四五”還要有適當的供應增加,需要增加大約2%。我們要進行能源結構優化,不僅要保證能源供應、而且要有合理的增長,長期是供給側要優化、要提效、要有更好的服務,增加能源的安全性與獨立性,中國的能源會更安全、更獨立。
當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確實不易,對中國有很多的困難。概括來說,現在能源產業偏重煤炭,效率偏低;我們的經濟發展雖然進步很大,但整個發展方式與能源體系發展有慣性,對高碳的路徑依賴還很厲害?,F在我國處于一個歷史節點上,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迫使我們要“補短板”,如果轉型不利將會導致落后與低效投資,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地實現第一目標。
左邊是排放、右邊是吸收,碳中和是兩邊要相等,這才是中和。有一種理解,我們要用
碳匯、碳吸收讓它等于碳排放,這個理解有點簡單。實際上目前中國的排放量每年是100億噸,而現在的
碳匯中國每年的能力是10億噸,排放值遠大于碳匯值,我們要減排,要努力地將排放降下來。當然我們也要盡量地將吸收、將碳匯做得大一點。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