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今日發布《雙碳背景下中國能源行業轉型之路》報告。報告從技術、金融和政策角度探討我國經濟增長帶動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大背景下,高碳化能源的結構轉型,以及“雙碳”目標為能源行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安永¹大中華區能源資源行業聯席主管合伙人、大中華區基礎設施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朱亞明表示:“實現碳達峰以及進一步實現
碳中和目標必須從能源結構轉型入手,這勢必對中國能源行業的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具體來講,雙碳背景下中國能源行業的轉型之路應體現在以清潔替代、電能替代、能源互聯、能效提升、減碳技術為代表的技術助力,包括
綠色金融和
碳交易的金融助力及政策扶持三個方面。”
報告指出,實現能源生產領域減碳必須加快
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總用量的比例,電力行業是重中之重。在發展
新能源裝機方面,到2030年我國電源裝機總量將增長至38億千瓦,
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將達到68%。未來十年清潔能源裝機將增加約16億千瓦,2020年到2030年復合增長率為10.5%。²
清潔能源替代的技術層面,為了解決清潔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間歇性和不可預測性,儲能技術及分布式能源為能源生產轉型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技術保障。其中,氫儲能因其無污染、密度高、來源和利用方式廣泛等優勢,是能源行業企業重要的轉型方向,我國也在不斷加大對于氫能技術的投入。安永³大中華區能源資源行業聯席主管合伙人、華北區審計服務主管合伙人鐘麗表示:“我國應在政策層面加強對氫能產業的引導和鼓勵,政策設置可以參考國際先進經驗,確立穩定的長期發展目標,鼓勵技術創新。”
目前新能源發電成本仍高于火電,報告認為以光伏和風電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想要發展壯大,既需要從技術及裝備上突破,也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目前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措施,對于新增項目積極推進平價上網、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應收盡收以及實現百分之百的附加征收,以此擴大補貼收入來源和補貼收入規模。
能源互聯是解決我國清潔能源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的有力措施。通過打造特高壓骨干網架和智能配電網,將各大清潔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連接起來,形成全國互聯的能源配置格局,實現以互聯互通來支撐能源生產和使用領域
碳減排的目標。
在能效提升方面,人工智能賦能碳密集型產業,助力能源、工業等數字化轉型;
合同能源管理逐漸成為構建節能服務市場的“新引擎”。此外,包括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及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等新興減碳技術對實現碳中和的潛力也非常巨大。安永1大中華區能源資源行業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田苗苗表示:“
CCUS作為一種減碳技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是如何實現
CCUS項目的盈虧平衡、突破現有商業模式約束,調動企業積極參與也將成為我國碳中和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色能源轉型在加速產業轉型的同時,也在金融領域孕育變革。近幾年國內
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迅猛,呈現出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發行主體不斷多元化,品種豐富,交易活躍等特點。投資者對綠色金融投資呈現出一定的偏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逐步落地,從頂層設計的完善到一系列細化政策陸續出臺,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勵機制。能源企業利用綠色金融業務進行融資,投資于符合條件的綠色項目,除了可以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外,也有助于樹立公司品牌形象,同時持續披露相關環境效益信息,向投資者宣傳企業在能源轉型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發展前景。
碳定價和碳交易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另一種重要市場調節機制,我國主要采用碳交易方式進行定價。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合伙人、亞太區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主管李菁表示:“7月16日正式開市的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
碳市場,備受國際矚目。后續如果出臺對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參與
碳市場的制度安排,將吸引更多的市場參與者,有效實現碳市場的活躍運行,也為
碳金融產品創新奠定了基礎。”此外,我國也在積極探索
碳期貨交易的市場建設。從國際經驗來看,
碳期貨交易在促進碳定價回歸合理區間,標準化交易,引入更多投資者,幫助排放企業掌握中長期
價格走勢,對沖
價格風險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國內碳期貨市場的建設和長遠發展,對整個雙碳目標的達成和能源行業轉型都具有重大意義。
實現碳中和目標也需要綠色稅收制度與之匹配。目前我國一方面通過稅收優惠鼓勵行業發展,另一方面限制性稅收政策也將倒逼企業和社會大眾及時做出調整。安永?大中華區能源資源行業稅務主管合伙人蘭東武表示:“綠色稅收政策應結合‘雙碳’目標,進一步轉型升級;借鑒國際經驗、兼顧國內實情,系統性地建立、規范綠色稅制。精準針對八大領域,對低碳排放及其相關技術發展及轉型,加大相關稅收優惠力度;對高碳排放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加大限制性征收的力度;利用稅收給予明確的經濟利益導向。”
朱亞明表示:“雙碳目標的制定與正式宣布接受《基加利修正案》? 體現了我國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彰顯了大國責任和擔當,在加速我國經濟和能源轉型方面也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意義。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之間只有30年,此期間又是我國經濟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的任務會更加緊迫。通過保持能源選擇的開放性,我們相信中國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實現碳中和的最佳途徑。”根據安永報告?,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憑借68.7的綜合評分位居全球第二,光熱發電和水力發電方面位居全球第一,光伏發電方面位居全球第二。朱亞明指出:“這意味著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市場依舊潛力巨大。”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