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意味著全國
碳市場正式啟動,再加上前不久發布的《2019—2020年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和《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我國首次從國家層面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
對于“高碳”排放企業來說,其身上的擔子無疑越來越重。
根據上述重點排放單位名單,2225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將率先試水。而2225家企業的共同特點是上一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這也是被《管理辦法》納入重點排放單位名錄的條件之一。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透露,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也將陸續“入局”。
既完成任務,又轉型升級,這些重點排放企業該怎么辦?受訪
專家表示,交易
履約、技術創新是可供選擇的主要路線。
配額分配方法以免費發放為主
之所以選擇發電行業試水,緣于其碳排放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40%左右,這是率先“入圍”重點排放名單的重要依據。
更為關鍵的是,電力行業排放數據較為完整,統計體系也較完善。“
碳交易強調碳排放數據可核證和可計量,這在電力行業相對容易解決,且將電力行業作為
碳交易突破口也是國際經驗。”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賓暉告訴《中國科學報》。
2011年,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個省市開啟碳排放交易
試點,將電力行業全部納入
試點范圍。
在碳交易市場中,合理分配
碳配額利于促進區域減排已成共識。“碳市場配額總量設定和分配方法選擇,是碳市場設計和建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說。
根據《管理辦法》,生態環境部負責制定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向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分配規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額。截至目前,我國7個碳市場試點都采用了以免費分配為主的配額分配方式;《管理辦法》也指出以免費分配為主,但同時提出“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要求適時引入有償分配”。
在張希良看來,將碳強度目標要求與配額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更為重要。
就免費配額分配方法而言,包括基于歷史碳排放總量的方法、基于歷史碳排放強度的方法和基準法等,后者又分為基于過去活動水平的方法和基于未來實際活動水平的方法。碳交易試點實踐表明,基于未來實際活動水平的基準法比較符合我國實際情況。
例如,上海碳交易試點配額分配發放方法由簡單的基于歷史總量的歷史排放法起步,逐步向管理精度更高的基于效率的歷史強度法和基準線法過渡。而在發放方式上,從全部免費轉向部分有償,結合高碳能源使用提出免費發放比例,體現區域能源結構調整導向。
技術創新水平是中介變量
當某一納入監管的企業得到配額后,如果它利用先進減排技術等措施,使本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規定配額,便可以將多余配額進行出售,進而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
從這方面來看,全國碳市場啟動對于納入監管的重點排放企業來說并不完全是壞事。
“碳排放權交易政策通過促進技術創新實現地區減排,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就是碳交易機制的中介變量。”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李勝蘭說。
湖北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和旺等人研究發現,中國碳交易試點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但對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企業的影響有差異,“對非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及東中部地區企業轉型升級作用更大”。
他們進一步研究發現,碳排放交易試點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而非組織創新或資本深化的結果。
因此,劉和旺建議,政府應給予企業更多創新資金和技術支持,進一步營造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激勵和引導企業自主創新。除此之外,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引導工業企業在開展傳統技術創新的同時,大力開展
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活動,推動我國經濟走
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配額方案不是一成不變的,將根據社會經濟行業技術的發展及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推進,持續收緊配額。”李高表示。因此,技術先進、碳排放量少的企業在碳市場中將占據優勢地位。
他進一步解釋道,碳市場將在推動行業減排、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引導全社會氣候投融資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同時,也將促進可再生能源、林業
碳匯、甲烷利用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的發展。
引入投資機構可提升市場活躍度
然而,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主體不只有納入監管的企業,還應該有符合國家交易規則的機構和個人。其中,《管理辦法》鼓勵上述參與主體出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公益目的自愿注銷所持有的碳排放配額。
賓暉說:“碳交易市場不能沒有投資機構,這事關市場的活躍度。”
以上海為例,碳市場啟動初期的參與主體以納入監管的重點排放企業為主,隨著投資機構的進入和參與度不斷提升,投資機構二級市場現貨交易量占比也快速上升。2014年—2018年,上海碳市場現貨成交量中投資機構交易量占比由15%左右上升到80%以上。
不過專家提醒,碳市場可參考各類金融市場的經驗,但它終究不是金融市場,是為減排而做的努力,不能允許投機行為出現。
在賓暉看來,碳交易市場體系建設要瞄準2030年甚至2060年。據悉,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要任務;《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
“一個行業成熟了就納入市場,在‘十四五’期間,會有新的行業進入全國碳市場。”李高表示,在發電行業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基礎上,將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行業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實現全國碳市場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在實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碳中和愿景中的重要作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