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就大氣污染防治開展了哪些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新社記者:近日有韓媒報道中韓跨境污染物傳輸問題,請問生態環境部對此怎么看?中韓就大氣污染防治開展了哪些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劉友賓: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堅決向污染宣戰,并取得顯著效果,與2013年相比,中國2019年首批實施新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下降42.6%,北京降幅達51.2%,今年1-10月,北京市細顆粒物濃度又比去年同比下降7.1%。
大氣污染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合作應對。早在1995年,中日韓三國專家已就東北亞大氣污染物傳輸進行了合作研究,2019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發布了相互傳輸影響的三國專家聯合研究報告(基于2017年監測數據),主要結論是:大氣污染是區域性問題,在同一空氣流場內,區域內地區間的污染物存在相互影響,但三國主要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中,本地排放貢獻都占主導地位。同時,科學家們也提出,由于目前主流空氣質量模型的物理和化學機理還不完善,也有可能導致低估本地排放的貢獻,高估區域長距離傳輸的貢獻。因此,科學家建議改善空氣質量還是要立足于大力減排本地的污染物,這與中國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的實踐經驗是相契合的,從我們的經驗看,目前,加大本地大氣污染物的減排力度是改善本地大氣環境質量最有效的途徑。
我們了解到,去年以來,韓國政府出臺了《細顆粒物治理綜合方案(2020-2024)》、《細顆粒物季節性治理制度實施方案》等政策舉措,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主要城市空氣質量改善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三國專家的結論和中國的大氣污染防治經驗。
中國積極參與區域及與周邊國家的雙邊大氣污染防治國際合作,并取得良好效果。自1993年中韓政府簽署《環境合作協定》以來,雙方已召開23次中韓環境合作聯委會會議,大氣污染治理是其中的重要議題。近年來,雙方環境合作進入快車道,先后簽署了《環境合作諒解備忘錄》、《關于環境空氣質量和沙塵監測數據共享協議》、《關于深化中韓環境合作的意向書》、《中韓環境合作規劃(2018-2022)》等一系列雙邊合作協議。2018年,中韓環境合作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2019年,雙方整合形成中韓環境合作“晴天計劃”旗艦項目,并啟動了年度部級工作會晤機制。
今年11月11日,中韓環境部長召開2020年度工作會晤,雙方部長就大氣污染防治、推進中韓環境合作等議題進行了交流,表示將繼續在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加強交流和合作。
關于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我們的態度和立場是一貫的,不管外面有沒有訴求、有沒有呼聲,中國都會把治理大氣污染作為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推進下去,這是我們堅定不移要做的事。同時,中國愿意與包括韓國在內的周邊國家進一步加強大氣領域的交流合作,分享相關經驗和研究成果,共同推動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我們的態度是完全開放和積極的。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