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快速發展,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成為當今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我國該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建成青山綠水、氣候宜人、和諧美好中國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技術能夠大幅度減少
碳排放量,被國際上廣泛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最關鍵技術之一。陜西能源資源豐富,產業發展集聚,科研優勢顯著,具有
CCUS技術研究和產業鏈發展的良好前景。西北大學依托地質學優勢學科,在二氧化
碳捕集與利用技術領域具有數十年深厚的積累和豐碩的成果。
在生態環境部和陜西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10月10日,由西北大學、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長慶油田分公司聯合主辦,八位院士、亞行
專家和二百多位學者齊聚古城西安召開“應對氣候變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會議”,共商應對氣候變化大計!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陜西省生態環境廳、西北大學、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長慶油田分公司領導到會發言??萍疾?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社會事業處副處長張賢、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智、中國科學院院士費維揚、前加拿大國際
CCS知識中心總裁Mike Monea、亞洲開發銀行能源部主任翟永平、日本地球環境產業技術機構首席研究員薛自求、中石化華東局二氧化碳研究所副所長劉方志、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楊永智等分別作主題報告。
會議上,專家以“中國如何發展CCUS技術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為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展開充分研討。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陜北地區具有開展大規模二氧化碳驅油的內在要求和巨大潛力,陜西省作為國家第一批低碳
試點省份之一,目前已經形成了省主管部門規劃部署,科研機構技術服務,高排放企業率先捕集,油田公司注入封存試驗的陜西CCUS發展模式。“十四五”期間,陜西將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物控制方面有效結合,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現代化,大力推動CCUS技術研究和產業鏈發展,助力實現我國
碳中和愿景。
會上成立了鄂爾多斯盆地CCUS設施科技委員會,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為委員頒發了聘書。
科技委員會主任趙國春院士表示,CCUS設施作為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的科技創新
平臺,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他說,科技委員會包括了地質、環境、化工、農林、經濟等各領域的頂尖專家,希望大家能夠團結協作,為項目的實施提供從捕集技術、封存研究、化工和農林利用、實地封存,到政策研究的全方位咨詢意見和建議,使CCUS設施成為我國實現大規模減碳、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工程化、系統化的高水平自主創新
平臺。
與會專家建議下一步重點加強三方面工作:一是統一思想和認識,提高政治站位,攜手各方力量,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及行業加快形成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合力。二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打造
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推動國家碳中和先行示范,引領國際經濟社會低碳轉型。三是盡早部署CCUS降低碳排放行動目標路線圖,統籌協調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裝備研制等,打造獨具特色的鄂爾多斯盆地CCUS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國偉、舒德干、趙國春、費維揚、周衛健、彭建兵、何雅玲,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智共同呼吁: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攜手行動,大力開展協同創新,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
踐行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茖W家在行動,彰顯責任擔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