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蘊藏勃勃生機
“新基建的時代已開啟,工業互聯網的時代已到來,電力行業已經迎來了數字化變革的新藍海,更靈活、更高效、更具競爭力的電網形態將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也將成為解鎖能源電力行業轉型升級的密碼。” 在2020年中國電力發展論壇做主題發言時,國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辛永如是說。
據辛永介紹,國家電網公司“新基建”涉及除鐵路和軌道交通之外的其余六個領域,其中,以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數字新基建”)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6月15日,國網公司向社會發布“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建設任務,分別是電網數字化
平臺、能源大數據中心、電力大數據應用、電力物聯網、能源工業云網、智慧能源綜合服務、能源互聯網5G應用、電力人工智能應用、能源區塊鏈應用、電力北斗應用。
“技術創新是數字新基建的重要驅動力,綜合考慮國網公司數字新基建重點建設任務及信息通信產業發展需求,結合近幾年戰略科技發展趨勢,我們認為,在電力行業建設數字新基建中,芯片技術、5G+北斗關鍵技術、智能感知技術、電力人工智能技術等將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技術及推動產業升級的源動力。” 辛永談表示。
作為新能源領域新基建的核心組成部分,國網新能源云目前累計注冊用戶14.2萬人,入住企業9206家,8月訪問量42.78萬次,日均訪問人數614人。國家電網發展部副主任王勁松介紹了國網新能源云的建設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新能源數字經濟平臺,建立“橫向協同、縱向貫通”和“全環節、全貫通、全覆蓋、全生態、全場景”的新能源開放服務體系。
“數字經濟是一種高級經濟形態。數字經濟開啟了對傳統工業經濟的裂變式改造,成為各國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對的重要砝碼。” 國網大數據中心副主任沈亮指出,我國工業現代化的特征是傳統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遇到了信息化的機遇,決定了我國的工業化可以不必完成工業化再去走信息化之路,而是走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之路。隨著我國數字技術工具和商業模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及“新基建”的大力推進,數字經濟將成為我國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新基建的熱潮下,許多電力企業都在進行工業互聯網探索與實踐。與會的華能信息技術公司總經理范偉寧介紹說,華能工業互聯網項目分為集團側、區域側和電廠側三個層面。“華能Aidustry工業互聯網有五大核心點,分別是IT基礎設施云化,提供強大存儲與計算力;工廠設備數據上云,海量工業數據,挖掘數據價值;業務SAAS(通過網絡提供軟件服務)化,以中臺為基礎,構架企業運營中心;智能應用是核心,以IT為工具,為生產賦能;眾創共贏,打造全流程企業生態。” 他說。
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是“新基建”的重點內容之一。據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副總經理闕詩豐介紹,2025年,全社會專用樁充電量將達到423億千瓦時,公共樁充電量365億千瓦時;預計“十四五”期間,全社會專用樁和公共樁共計產生充電量2532億千瓦時,全社會單位樁和私人樁共計產生充電量272億千瓦時。
“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市場前景廣闊。”他表示,2030年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的功率總理論潛力將超過10億千瓦,相當于50個三峽電站;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的電量總理論潛力將超過2萬億千瓦時,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服務按0.05元/千瓦時估計,總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要加強充電設施規劃布局,推進科學互聯、有序互通,強化充電安全監管,提升可持續能力。” 他建議道。
南網能源發展研究院電力規劃中心主任黃豫從實踐中分析了電力規劃研究數字化的難點:在多源異構的數據環境中,數據來源多、口徑不一,往往混雜不完整、不正確或不相關的臟數據;能源行業數據獲取難度大,電力行業數據分散在各省及地市,分工收集困難;在當前電力規劃研究中各環節的一些主流應用軟件相對獨立,封裝性強等等。
“在信息化水平日益完善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應用系統、軟硬件平臺和設備等需要維護和管理,如何建立高效協同的網、省、地協同管理體系、統一管理權限、建立起穩定和規范的平臺運維機制,已經成為了平臺信息化管理的一個重要的難題。”他表示。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