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主動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我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在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主動開展適應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推進
碳市場建設、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增加森林
碳匯等一系列措施,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簡稱碳強度)持續下降,基本扭轉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局面。截至2019年底,碳強度比2015年下降18.2%,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標任務;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5.3%,均已提前完成我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經測算,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6.2億噸,減少二氧化硫約1192萬噸、氮氧化物約1130萬噸,應對氣候變化和污染防治的協同作用初步顯現。自2011年起,我國在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7個?。ㄊ校╅_展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截至2020年8月底,
試點碳市場累計配額現貨成交量約4.0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92.8億元。在總結借鑒試點經驗基礎上,穩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與此同時,積極建設性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始終堅持多邊主義,為《巴黎協定》達成和生效發揮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目前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礎能力等還存在欠缺和短板,要實現新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任務十分艱巨,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要善于將這一重大目標和愿景,轉化為倒逼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大力推動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進新技術、新業態創新和涌現,推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的新機遇。就生態環境領域而言,要進一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統籌融合、協同增效,在減排目標、任務舉措、管理制度、監測評價與執法監管等領域,加強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促進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工作協同推進,努力開創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