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德國氣候變化適應部門間工作組(Interministerial Working Group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發布《2019年德國氣候變化適應戰略監測報告》(2019 Monitoring Report on the German Strategy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介紹了自1990年以來德國的氣候變化,以及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指標在健康、水資源、漁業、土壤、農業、林業、生物多樣性、建筑、能源、運輸、貿易、旅游業、金融服務業、空間規劃與城市發展、民防等15個行動領域中的發展情況。
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于2008年提交了《德國氣候變化適應戰略》(German Strategy for Adaptationto Climate Change),從聯邦一級制定了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框架,確定了15個行動領域的具體措施,以降低德國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氣候脆弱性。根據《德國氣候變化適應戰略》框架的要求,聯邦政府需要每4年就德國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進展情況進行更新,此次發布的報告為第2份氣候變化適應戰略監測報告。
報告的關鍵結論如下:
(1)熱脅迫增加。2003年、2018年和2019年夏季成為德國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炎熱的夏季。1881—2018年,德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5 ℃。在過去幾十年中,極端熱浪出現增加趨勢。特別是,最高溫度達到30 ℃或以上的天數顯著增加?;诘聡珖鴶祿?,2003年,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比沒有熱浪的情況增加了7500人。公眾對高溫天氣影響健康的認識在增加,這體現在對預警和信息服務的采納上。
(2)氣候變暖和更加頻繁的夏季干旱給用水帶來不利影響。德國地下水水位數據表明,與長期年平均水平相比,低水位月份的出現頻率已顯著增加。特別是連續幾年的降水不足導致2013—2017年地下水位降低和春季水流量減少。1960年以來的時間序列表明,德國80個河流流域的平均流量存在明顯的年際波動,夏季流量平均值顯著下降。2015年以來土壤水供應的困難局面仍在繼續。2000—2017年,城鄉規劃和其他特定規劃越來越多地考慮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3)城市地區大雨和山洪爆發引發災害。2019年的監測報告首次納入了住宅區暴雨事件圖,以便于更準確地聚焦暴雨和山洪的脆弱性分析結果。數據顯示,盡管近年來保險覆蓋密度顯著提高,但從德國全國范圍來看仍然相對較低,即建筑保險為43%,建筑財物保險為24%。
(4)洪水和河流洪水。夏季或冬季洪水日數在時間序列上均未顯示出任何明顯的趨勢。洪水的發展與天氣狀況的特定組合有關,而到目前為止,這些狀況并沒有系統地、有規律地或重復發生。除氣候變化外,有許多其他因素的發展會影響洪水事件。
(5)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潮。2019年,北海和波羅的海海平面高度顯著上升。風暴潮強度的增加主要歸因于海平面上升。對于沿海地區,尤其是對于河口和沿海低洼地區,這意味著威脅逐漸增加。
(6)溫度升高導致物種組成和自然發育階段的變化。溫度升高會對自然系統產生影響。與2015年監測報告相比,生長期的持續時間進一步增加。野生植物的特征發育階段(例如春季、夏季或初秋的葉片展開、花蕾或子實體的發育)提前開始,而在深秋、秋末和冬季的特征發育階段則推遲出現。季節性天氣變化對農業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例如蘋果開花較早,意味著后期霜凍損害的風險更大,這可能導致農作物歉收。即使年平均溫度持續上升,冬季仍將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鳥類群落的發展說明了這一點。自1990年以來,鳥類物種群落的組成已向嗜熱物種轉變。2009—2010年和2012—2013年,多次嚴冬對飛禽數量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影響了從更南部氣候區遷移到德國的物種。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