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撞擊點就位于現今墨西哥的海岸附近,這一災難性事件眾所周知地導致了非鳥類恐龍的滅絕。根據屬同類研究中首次的新研究,該次撞擊造成的氣候條件幾乎毀滅了所有適宜恐龍居住的棲息地。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6月29日報道,大多數科學家承認,小行星撞擊很可能是隨后發生的物種大滅絕的主要推手,這次發生在白堊紀(始于1.45億年前,終于6600萬年前)末期的大滅絕導致地球上大約四分之三的物種滅絕。然而一些人說,大約在同一時間,位于當今印度的德干地盾處于劇烈火山活動期,這可能起到了更主要的作用。
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系助理研究員亞歷山德羅·基亞倫扎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只有小行星撞擊才能創造出可以令恐龍滅絕的合適條件。
在這項發表于《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確定哪個因素——小行星撞擊抑或是火山噴發——對世界氣候構成的危害更大?;鶃唫愒f,他們利用近來地質、生態和計算技術的進步來研究這個問題,采用了與以前關于這個問題的研究不同的方法——以往的研究往往側重于地質記錄。
科學家利用全球化石數據庫并結合生態技術,對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恐龍當初生存所需的環境要求(比如降雨量和溫度要求)進行了估計。然后,他們研究在小行星撞擊或重大火山活動發生后,這些條件在世界上的哪些地方依然存在。
基亞倫扎對記者說:“重要的區別在于,人們過去只關注撞擊事件或火山噴發可能對氣候造成的影響,我們現在則給這項研究增添了一個生態維度,檢驗這些事件最終可能如何影響到了非鳥類恐龍的生態和生存。”
“此外,本項研究所使用的對大滅絕場景進行的氣候模擬很可能是迄今為止所進行的更為準確和寫實的模擬。”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