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各國需要進行根本性改革,以實現其先前宣布的減排目標。而目前出現的局面 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重新審查我們自身的能源消耗,并讓生產活動對環境更安全。據國際能源署預測,由于為應對COVID-19疫情而采取的限制性措施導致2020年生產活動、貨物運輸和旅游業指標下降,全球能源需求將下降6%。同時預計全球二氧化碳(CO 2)排放量將減少更多,為8%。
全球企業正在加入
綠色經濟復蘇計劃。 5月總市值超過2.4萬億美元的155個跨國公司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他們在報告中呼吁世界各國領導人在制定刺激經濟措施時,不僅要著重于GDP絕對值指標,而且還要著重于保護氣候的必要性。現在不僅氣候學家,而且企業家也都證實:今年油價跌至歷史低位恰好是每個人考慮基于煤炭和碳氫化合物消耗的舊能源開發模式前景如何的時機。
一直在碳氫化合物消耗量上居首位的中國在減少排放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麥肯錫的數據顯示,二月份是中國疫情的高峰期,其排放量下降25%。但報告作者也擔心,隨著中國生產和經濟活動的恢復,排放量會迅速升至危機前的水平,甚至有可能超過危機前的水平。因此綠色和平組織稱,2020年前五個月中國將其潛在的燃煤發電量增加48吉瓦,是2019年新投產煤電裝機總量的1.6倍。的確在這48吉瓦的新建燃煤電廠中,只有14.7吉瓦的燃煤發電能力還處在建設中。其余的或者在計劃階段或者在批準階段。
煤炭實際上仍然在中國能源平衡中占主導地位。但是中國正在積極增加其綠色能源的份額。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能源與環境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許勤華在接受衛星通訊社采訪時指出的那樣,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以前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因此現在它很可能引領世界向
清潔能源的過渡。
許勤華主任說:“自疫情開始至今,根據我國調查所釋放出來的聲音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說明中國不僅重視
低碳經濟和綠色發展,還將環境保護上升為中華文明觀如何與地球和自然融洽生存的哲學理念。無論是在生產消費還是其它人類活動方面,這一理念都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實際上國家一直對發展綠色清潔能源從戰略高度予以大力支持,這一點早在我國的‘一五’計劃就有體現。只不過在制定‘十一五’規劃后,開始加大行政執行力度,比如‘十一五規劃’制定了GDP能耗強度下降20%左右的約束性目標,相當于從法律層面去落實推進,包括《能源法》也在盡快出臺。而且目前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中,體現了與環境的相容性,包括指標體系的多規合一、多部位協調,然后把綠色發展貫穿整個工業生產活動及老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落實到實踐層面,首先開始的就是實現復工復產當中的綠色動能,即促進綠色經濟的復蘇。”
在《巴黎協定》框架內中國承諾不遲于2030年使本國向大氣中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達到峰值。此外,中國同時承諾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份額提高到20%。還計劃到2030年將GDP的碳強度在2005年的基礎上再降低60-65%。
即使中國不能在2050年之前實現絕對的
碳中和,中國也很可能成為減少溫室氣體的世界領導者。中國現在是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的絕對領導者。早在2018年中國國家能源局就表示,到2020年將在可再生能源上投資2.5萬億元。這筆錢將主要用于風能和水力發電廠的開發,太陽能發電以及核電站的建設。同時,太陽能發電廠的投資額約為1萬億元。
與2008年的反危機計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中央政府撥出約4萬億元用于建設支持GDP增長的傳統基礎設施,而今年“兩會”期間宣布,現行鼓勵措施是為了發展所謂的“新基礎設施”。首先,這里指的是5G網絡、數據中心建設、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的發展。這樣做,一方面,將通過加速數字化來實現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大氣排放量的急劇增加。其中,電動運輸工具規模的擴大無疑將有助于此。
“新基礎設施”發展計劃將為電動汽車創建60萬個充電站。為這些目標撥出大約100億元人民幣。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