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碳排放交易的不斷發展和學者們的深入探究,逐漸出現了一些實證研究。劉維泉、郭兆暉(2011)利用SV模型對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期貨市場的風險進行了度量和分析研究[21]。張躍軍、魏一鳴(2011)運用均值回歸理論、GED-GARCH模型和VaR方法,對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碳期貨市場的運行特征進行了考察[22]。楊超等(2011)以歐洲氣候交易所公布的CERs期貨價格為研究對象,將Markov波動轉換引入VaR的計算中,結合極值理論,對國際碳市場的系統風險進行了度量[23]。王玉、郁志堅(2012)基于MGARCH-BEKK模型和信息共享模型對歐盟
碳配額期貨與核證減排量期貨進行實證研究后,得出這兩種期貨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歐盟
碳配額處于主導地位[24]。袁嫄等(2015)運用GJR-GARCH-M模型對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在試驗階段不同碳配額總量管理制度下,其碳市場價格的非對稱性的波動特征進行了實證檢驗[25]。張云(2015)運用實證分析法,分析歸納了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為中國碳市場在分配機制和供求管理方面提供了參考[26]。楊星、梁敬麗(2017)利用各項數據和圖形分析,分析了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價格機制,得出其不符合有效市場理論的假設[27]。對于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相關實證分析不斷增多,主要集中在碳配額和期貨市場的風險等方面,這使得對該體系的研究更具有客觀性,結論更具合理性。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