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環境戰略與政策推動了生態環保事業發展
在環境戰略方面,與實踐發展相一致,國內學者對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生態文明理論進行了持續深入研究。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政研中心)主持完成《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經濟學分析》、世界銀行項目《更新1992年中國環境戰略報告》等研究,承擔《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技術協調組織工作,出版了《經濟、環境、發展》《中國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手冊》《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理論與機制研究》《可持續發展新方略》等多部著作。知網上以“循環經濟”為關鍵詞的16935篇文獻中,政研中心2003年發表的《循環經濟和工業生態效率指標體系》,被引次數達358次,排名第五。1998年政研中心開創性闡釋“協同控制”科學內涵并納入相關政策法規,在知網“污染物”和“協同控制”為主題的文獻中,政研中心發表文章排名第一,參與撰寫的《中國電力行業硫、氮、碳協同減排的環境經濟路徑分析》被引排名第三,下載排名第五。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關鍵詞的近四百篇期刊文章中,蘇州大學、人民大學、政研中心排名靠前,特別是政研中心在聯合國環境大會發布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完成了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等9部著作,已經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研究機構。
在經濟政策方面,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國內學者開始大力推動環境經濟政策研究創新。以李金昌先生為代表,研究將環境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構建了資源價值論、資源資產論、資源產業論和資源核算論四位一體的新資源經濟理論體系,出版了《資源產業論》《資源核算論》《資源經濟新論》。開展污染損失計量的研究與實踐,出版了《中國環境污染損失的經濟計量與研究》《近十年全國環境污染損失估算、預測及結果分析》《生態價值論》等著作。政研中心較早將ISO14000標準翻譯引入中國,首次將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赤道原則引入中國,一直致力推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實施。政研中心課題組與西南財經大學2015年發表的《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在綠色金融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2010年發表的《綠色信貸加快德國轉入綠色發展軌道》一文二級引證300余次。以“環境與貿易”或“環境貿易”為主題,在CNKI上共搜索到期刊文獻3694篇,其中政研中心發表文章排名第三,并研究提出了“資源環境逆差”的概念。
在社會政策方面,多年來,中國在環境信息公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環保信用評價、環境健康風險管理等多方面進行了探索,并正在日益發揮更大作用。政研中心先后支持出臺了《關于推進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指導意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等多部政策法規文件,在國內較早提出環境社會治理的概念、內涵、目標、方式方法、理論框架等,明確環境社會治理是指用社會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調動全社會力量做好環境保護,化解由環境問題引起的社會矛盾。在環境信息公開方面1119篇文獻中,政研中心共發表排名第四,在以“環境與健康”和“環境健康”為主題搜索核心期刊文章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政研中心研究學者成為我國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主力。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