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能源服務能夠一帆風順嗎?
然而,能源領域的新業態、新模式,乃至新概念,對于任何一類玩家都沒有偏愛。
盡管2018年國網公司綜合能源業務實現收入大幅上升133%,但卻在相關文件中將2020年計劃營業收入由先前的600億元調降至190億元。而南方電網公司早在8年前就已經成立綜合能源公司布局節能運維等相關業務,而業務模式的成型和組織架構的轉變卻在2018年初成格局。與此同時,全國首批55個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中僅有14個項目通過驗收,多數項目推進困難或面臨撤銷。
事實上,綜合能源本身沒有明確的市場邊界,沒有清晰的競爭對手定義,也沒有緊密的替代性,所以本身不是一個市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電網公司和發電集團特別喜歡“綜合能源服務萬億級市場”這種提法,是因為它們體量巨大,集團化管理水平高,任何一個綜合能源相關的細分市場可能最多就是百億級別,對它們來說都是不值得進行投入的。所以必須要聚合成為萬億級別,才能滿足企業的胃口。
其實,綜合能源服務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首先,服務缺少頂層設計。其次,管控
平臺尚未成熟,目前的
平臺基本上以監測為主,難以做到冷、熱、分布式的綜合調度,且調度門檻較高,民營企業不如電網企業占優勢。第三,服務項目的經濟性較差,這是最大的制約因素。第四,民營企業傾向于短期內收回成本,如果項目不賺錢很容易停止建設,因此出現了部分綜合能源服務項目一期工程建設完畢后,二期遲遲不動工,或者項目建好卻不能持續開放使用的現象。
目前,我國的綜合能源服務還有許多市場需求尚未被滿足和發現,綜合能源服務企業有極大的設計創新、研發創新空間。這兩年一些綜合能源服務項目和平臺陸續落地,為用戶提供了一些新的綜合解決方案,但這距離綜合能源服務的未來形態、作用和經濟性目標還差距很大。
“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而可能只是開始的結束。”未來綜合能源服務市場競爭注定會越來越激烈,只有以客戶為中心、定位明確、專注投入、追求卓越的能源服務企業才能生存與發展。
本文綜合自中國電力企業管理、電纜網、魚眼看電改、能源雜志、國家電網報等內容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