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創建
綠色低碳、零碳農場,全面推動農業
綠色低碳轉型。
隨著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普及,
碳排放、
碳中和、
碳交易等專業名詞,越來越成為普通人關注的熱點話題。
農業是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生產人類生存必需品的產業,同時,農食系統還是社會經濟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建議,通過國家政策機制保障、重大科研攻關、示范引領帶動等,加快農業綠色低碳科技與機制創新,協同推進農業減污降碳擴綠增長的關鍵需求。
食物需求仍在增長,農食系統減排潛力仍未釋放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穩產豐產,關系著14億人的基本生存。張福鎖介紹,在經濟增長及膳食需求驅動下,食物需求量還在上升。其中,畜禽產品,尤其是牛奶、牛肉等消費需求快速增加,帶動玉米、大豆等大宗農作物需求大幅增長。張福鎖表示,“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農業固
碳減排、農業增產增效與農業綠色發展的協同,是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大要求,迫切需要強化科技支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張福鎖表示,協同糧食增產與低碳轉型的科技支撐,當前仍然亟待強化。研究顯示,我國種植業降碳增匯的潛力約為5億-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目前僅發揮20%-30%的潛力。張福鎖說,“盡管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逐步提升,但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化生產模式尚未發生根本性轉變,滿足高產高效且低排放的革命性技術、產品及裝備仍然短缺。如我國大力推廣的免耕和秸稈還田技術的年固碳效率只有0.052%,與歐洲發達國家的0.8%相比差距較大。此外,我國農業結構、農業經營方式正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技術創新速度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亟須通過國家行動加快創新步伐。”
農業綠色低碳對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意義重大。張福鎖表示,受農業的復雜性、分散性等因素制約,農業固碳減排需要全產業鏈管理,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產業鏈尚未建立,多部門協同的機制缺乏。
碳管理相關的監測、激勵、約束辦法尚未建立,由于缺乏統一性規范,碳排放家底價值不清、核算口徑不一、實現路徑困難等問題突出,“與工業相比,農業綠色低
碳價值的交易和變現難度較大,導致內生動力不足,市場驅動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政策支撐保障,以全面推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
健全轉型保障體系,推動農食系統綠色發展
轉型發展的新時期,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張福鎖表示,未來需積極面對挑戰,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加快農食系統綠色轉型發展。
張福鎖建議,圍繞化肥減量增效、養殖業減排增效等重點內容,在國家層面啟動重點研發專項,重點部署土壤高效固碳、主要作物綠色低碳生產、反芻動物甲烷減排等關鍵技術產品及裝備。面向典型場景,尤其是典型產業體系,集成全鏈條農業綠色低碳技術模式,創建諸如“綠色噸半糧”等典型樣板。同時,以有機肥回歸糧田為主線,推動養殖業綠色低蛋白飼喂、圈舍減排管理等系統創新,強化種植業及養殖業協同綠色轉型。
農業綠色低碳轉型中,國家的支撐保障體系至關重要。張福鎖說,“我在全國兩會提出建議,由農業農村部牽頭,依托農業綠色發展等觀測臺站系統,組織產業體系
專家形成國家級隊伍并啟動國家級行動,加快構建農業減排固碳核算標準體系,完善與農業生產相適應的監測體系與制度規范。推進農業與國內能源、交通等行業接軌,加快農業碳排放交易等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碳價值的公允性和可信度以及固碳減排的國際認可,為碳交易、
碳補償等農業固碳減排價值實現路徑提供參考依據。”
技術攻關和制度保障的同時,張福鎖認為,還應該加強示范引領的作用,農業生產中,示范引領是新技術、新生產模式推廣的重要方法,“近年來,我國分批在全國建成了一大批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在耕地質量提升、化肥減量增效、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綠色轉型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綠色低碳轉型模式,碳賬戶、碳票、
碳標簽、
碳信用等綠色低碳手段開始使用,有力地推動了區域農業綠色低碳轉型。所以我建議,以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為依托,開展典型作物產業體系綠色低碳技術體系集成和示范,加強科技小院等服務
平臺在技術本地化創新和應用中的作用,加快區域低碳管理數字化系統建設,鼓勵創建綠色低碳、零碳農場,加快綠色低碳多部門協同管理機構的建設,全面推動農業綠色低碳轉型實現。”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