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碳建設是實現我國“雙碳”目標、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踐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診斷城市低碳建設水平是推動城市低碳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1月26日舉辦的“中國城市低碳建設水平指數2023”發布會暨城市低
碳管理研討會上,該指數的創始人浙大城市學院錢塘特聘教授、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申立銀表示,診斷城市低碳建設水平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在低碳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和進一步提升的環節,揚長避短、改進不足,從而提高城市低碳建設水平。
“中國城市低碳建設水平指數2023”構建了城市低碳建設水平診斷系統,闡釋了城市低碳建設水平的形成機理以及城市低碳建設水平診斷的評價方法。研究團隊根據收集到297個樣本城市的最新數據,診斷了我國城市低碳建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提升我國城市低碳建設水平的措施建議,為提升我國城市低碳建設總體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撐依據。
“城市低碳建設的本質是在維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在城市系統碳循環中實現減排增匯的過程。”申立銀說,低碳城市是氣候變化背景下人類迫切需要的新生事物,是一個肩負著多目標、受制于多約束、結合了多主體的復雜社會系統。低碳城市形態的形成不是一個自發的自然過程,而是要通過一個科學的管理過程來實現,包括低碳建設的方案規劃、實施、檢查,再到對結果的測度以及反饋修正等環節,只有對每一環節進行動態跟蹤管理,才能確保城市低碳建設總體目標的實現。
“中國城市低碳建設水平指數2023”顯示,目前我國城市群的低碳建設水平協同發展程度都不是很高,城市群均值相對較高的是長三角城市群。從個別城市排名上看,
北京、杭州、上海分列前三名,位列前十的城市還包括廣州、深圳、武漢、寧波、南京和成都。整體上,我國 297 個城市的低碳建設水平總體平均分是46.41分,有很大提升空間,許多城市尚未將低碳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
申立銀解釋道,診斷城市低碳建設水平所需要的數據信息量巨大,數據極為復雜,人工采集和處理不可行,今年團隊應用了大數據技術,構建了低碳建設水平數字化診斷系統,對數據進行挖掘、處理和計算,代替了人工數據搜索和處理,提高了診斷評估精度和效率。
當前,我國城市在低碳建設方面的信息與數據發布方面的系統性還不夠強,信息公開度和完整度方面亟待提升。申立銀呼吁,政府相關部門要投入更多資源去健全城市低碳建設信息數據系統,規范城市低碳建設的統計數據,健全低碳建設相關的信息公告制度。通過建立健全相關信息管理機制,拓寬公眾了解和監督低碳建設的渠道,有助于形成社會、公眾等多主體共同參與城市低碳建設的氛圍,提升公眾對城市低碳建設的參與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