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以來,中國的對外投資合作正處于全球
綠色約束力度漸強的時期。許多共建國家正處于發展初級階段,但
綠色約束已經趨緊。在綠色約束下謀求發展已成為共建國家所要面對的現實,也給共建“一帶一路”帶來諸多新變化。
中金研究院執行總經理陳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國際社會對全球性環境問題治理力度增強、公眾環保意識快速提升,綠色約束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出現扁平化趨勢。與先發國家相比,共建國家中許多后發國家在同等發展水平下產生更少的污染和排放,需要走“邊發展邊治理”的綠色新發展路徑。
“推動共建國家綠色約束收緊和走新發展路徑的主要有兩股力量,一是來自國際社會對于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等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治理力度增強,二是來自共建國家國內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使得對污染物排放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破壞的約束趨嚴,最終使得共建國家面臨了較強的國內外環境約束。”陳濟說。
綠色轉型是當今全球發展趨勢之一。從生產函數的角度來看,一個經濟體可以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將資本、勞動、土地、能源等生產要素轉換為產出。“因此,經濟增長會受到技術水平和要素成本的影響。”在陳濟看來,在發展初期治理環境問題,會提高這類生產要素成本,高耗能、資本和土地密集型產業發展受限,或將導致經濟發展速度和工業化進程放緩。
但同時,陳濟認為,綠色轉型也使得許多共建國家的
新能源金屬資源、風光資源等新資源的比較優勢凸顯,后發國家也更容易將其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在發展成熟的綠色產業鏈中發揮出來,實現“追趕式”發展。
此前發布的《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指出,要統籌推進綠色發展重點領域合作、推進境外項目綠色發展、完善綠色發展支撐保障體系。具體來看,在綠色發展方面,提出任務包括加強綠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產業、綠色貿易、綠色金融、綠色科技、綠色標準、應對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合作。
“此外,隨著全球民眾生態環保意識和對生態環境訴求上升,珍稀動植物、自然景觀等生態資源的重要性也在提升,進而促進一些共建國家漁業、林業和生態旅游業等生態相關產業的發展。”陳濟說。
因此,陳濟認為,綠色約束在導致共建國家綠色成本上升的同時,也提高了其新資源與勞動要素在全球產業鏈的參與率,促進綠色就業,綠色產業或將成為拉動其經濟增長的新機遇。
陳濟還表示,綠色約束下共謀發展,中國應促進共建國家抓住綠色機遇、降低綠色成本。中國在綠色轉型領域具備一定的技術和資金優勢,可以通過加強綠色基建與綠色制造業的合作,盡可能地將有關共建國家的新能源金屬和風光等資源稟賦及低價勞動力資源納入全球綠色經濟,推動其在綠色產業轉型中受惠。
“除此之外,中國可以積極幫助共建國家降低綠色成本,鼓勵企業應用更高的排放標準,加強民生項目建設,還可以推動國際社會建設‘一帶一路’跨境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陳濟說。
綠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陳濟表示,企業應結合自身綠色產業優勢,盡可能為共建國家提供參與綠色價值鏈分工的發展機遇,共享綠色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依托自身的技術、資金和管理優勢,積極承擔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生態環境成本,推進共建國家綠色轉型,攜手實現互利共贏。(陳靜儀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