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N”政策體系指導下,國家對電力行業尤其是煤電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煤電行業發展既要兼顧低
碳減排,也要保障供應安全,逐步從高碳電源轉變為低碳或零碳電源,并由主體性電源轉變為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
清潔轉型助力火電企業突出重圍
作為我國煤電的裝機主力和發電行業的龍頭企業,火電上市公司在低碳轉型方面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日前,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和
北京綠源碳和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布《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火電上市公司低碳轉型績效評價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以火電上市公司2020年度報告中披露的數據為基準,選取了火電裝機占比30%以上的31家火電上市公司作為評價樣本,圍繞火電企業資產優化轉型和
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兩個主題,建立了“十三五”和“十四五”及更遠期兩個階段的低碳轉型評價體系,并生成4份低碳轉型績效排行榜:“十三五”低碳轉型綜合績效排行榜、“十三五”低碳轉型專項指標排行榜、“十四五”及更遠期低
碳規劃綜合績效排行榜與“十四五”年度進展綜合績效排行榜。
“火電在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同時火電又是
碳排放第一大行業,其低碳轉型不但事關自身可持續發展,也關乎我國的‘雙碳’進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表示,火電企業實現低碳轉型的路徑不同,其中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遭遇的瓶頸和障礙也需要研究并破解。
4份排行榜從4個維度解析了典型火電企業的低碳轉型路徑,不難看出,近年來火電企業在低碳轉型路上踏出了堅實的足跡。
《報告》指出,在“‘十三五’低碳轉型綜合績效評價”方面,五大發電集團控股火電上市公司得分整體高于地方發電集團控股火電上市公司。且排名靠后火電上市公司的能源結構基本是100%火電。在“‘十四五’及更遠期低碳規劃與年度進展綜合績效評價”方面,排名靠前的幾家公司均承諾在“十四五”期間增加高比例的新能源裝機。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分析稱,“十三五”期間五大發電集團控股的火電上市公司轉型績效明顯高于地方集團控股公司。“十三五”期間轉型進程較慢的上市公司未來規劃雄心往往更為宏大。
具體來看,在“十三五”低碳轉型綜合績效方面,火電上市公司前十名中有6家為五大發電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分別為吉電股份、上海電力、華電國際、大唐發電、中國電力和華能國際。五大發電集團作為發電公司中的主力,擁有龐大的發電資產規模和雄厚的資金力量,相較同類公司規模優勢明顯。從區域分布看,前十名中的地方控股的上市公司大多位于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省市。
《報告》顯示,不同企業實施低碳轉型的內外部條件差異會影響企業低碳轉型的成效??傮w看,中央控股的火電上市公司相較地方控股的火電上市公司擁有技術、資金優勢;位處發達省份的火電上市公司相較中西部省份的火電上市公司具有外部區位優勢。
“整個行業的轉型需要通過企業個體來實施和完成。由于各家企業對‘雙碳’政策的理解和執行力度不同,各自擁有的稟賦、資金、人才等內外部條件也存在差異,導致低碳轉型的程度和速度參差不齊,影響整體行業轉型進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表示。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黃輝認為,從《報告》績效評價的結果可以看到企業業績與低碳結構關系密切,
清潔能源對企業利潤的貢獻越來越大。因此,低碳轉型不僅是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新的發展機遇。希望企業可以變“被動調整”為“主動作為”,擁抱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煤電轉型面臨的困境有非常態的,如高煤價,也有常態的,如低利用小時數和低電價,這些困境吻合了企業日常管理中的量、本、價、利關系。”華能集團能源研究院原副總經濟師韓文軒建議,煤電行業高質量轉型發展思路可以從調整電源結構、資源控制能力、科技投入轉化、提升管理變革能力四個方面考慮。
《報告》也提到,火電上市公司的低碳轉型路徑并不唯一,不同公司應結合自身優勢進行差異化轉型。
據介紹,中國電力依托國家電投集中發展新能源與綜合能源,實施多元化轉型戰略;國電電力則運營國家能源集團優質的火電資產,以先進的技術改造手段大力發展高效火電,實施專一化戰略。盡管轉型路徑截然不同,但在“十三五”低碳轉型綜合績效方面均處于樣本公司中上游,且綜合盈利能力表現強勁,國電電力和中國電力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6.30%和7.16%。
火電企業綠色發展多點開花,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綠色低碳轉型仍需企業管理、政府監管協同發力。
在企業管理方面,一是要重視低碳轉型規劃,探索低碳發展模式。“制定明確有效的低碳轉型規劃,加大規劃研究與落實的力度。”《報告》強調,火電上市公司應當結合國家低碳能源政策及自身發展情況和發展定位,對公司未來轉型發展規劃提出具體的實施目標和行動計劃,并評估規劃的可操作性,推動公司平穩有效轉型。此外,在自身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加強前瞻性研究,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方向,加快由火電上市公司向新型能源上市公司轉型。
二是加大綠色轉型投入,培育多元創新模式。推廣應用成熟技術,密切跟蹤前沿技術?!秷蟾妗分赋觯痣娚鲜泄緫哟蠹夹g投入力度,推廣應用成熟的能源低碳技術,持續推進火電機組擴能升級,對在役煤電機組實施供熱改造、節能降碳改造,降低供電煤耗和碳排放強度,推動火電轉型。
在談及緩解煤電矛盾,加大技術投入方面時,中國電力企業聯合
會計劃財務部計劃處處長張衛東表示:“煤電聯營是長期存在于電力行業的經營管理方式。早期煤電是我們的主力電源,國家計劃經濟時代很關注產業鏈協調,有很長一段時間煤炭和電力企業屬于計劃管理。后來電力市場化,煤炭也搞市場化,煤電聯營從技術上有很強的優勢,也作為鼓勵的一種模式。”
張衛東認為,煤電聯營從形式上主要是兩種:第一種,在技術上、產業鏈上直接融合,比如很多坑口電廠,煤礦就建在當地,發多少電就生產多少煤。從技術生產管理上、經濟效益上都非常好,這種形式只要有條件都應該鼓勵。第二種,從資產紐帶上進行統一的煤電聯營,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可以協調煤炭生產、煤炭消費和電力生產,包括
價格管理、合同協議,比較便利。另外,整體部署生產計劃和營銷計劃,可獲得管理效益。
此外,在政府監管方面,《報告》建議,政府部門盡早制定關于火電行業轉型的中長期規劃,對承擔安全保供的發電公司予以政策傾斜,制定并落實激勵政策,提升轉型活動的可融資性,同時結合轉型金融工具,對轉型活動和轉型投資采取強制性信息披露。
“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隨著國家對煤電轉型的重視,相應的金融支持從政策和產品兩個層面都在加強。”有金融專業人士表示。
據介紹,從金融政策層面看,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設立了2000億元的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工具,用于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采、煤炭清潔高效加工、煤電清潔高效利用等七個領域。2022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又新增1000億元額度,用于煤炭開發使用和增強煤炭儲備能力等相關領域。
“從金融產品層面看,目前市場上更關注的是綠色金融,但從國內外相關標準目錄看,綠色金融不包含對煤電相關的減排或轉型項目的支持。”上述金融專業人士指出,現在對轉型金融的概念已基本達成共識,其更多服務于高碳行業減排或轉型活動,這為未來設計煤電轉型相關的金融產品奠定了基礎。但從目前開展的現狀來看,轉型金融的體量和產品豐富程度與綠色金融還是有差距的,這也為下一步金融支持煤電轉型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