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 川渝將這樣合作
共商環境管理
共抓生態保護
出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
共治跨界污染
推進“聯合河長制”,深化”無廢城市”共建
聯動打造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和綠色工程研究中心,創建
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主持人:
記者 陳維燈 吳剛 龍丹梅
嘉賓:
北碚區委書記 王俊
梁平區委書記 錢建超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 余國東
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 周建池
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 曹春華
重慶市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提出,要著力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深入實施生態系統保護,持續開展污染治理,加快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能級大幅躍升。
按照規劃,未來五年,重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要穩定在338天左右,長江干流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全國領先,碳達峰碳中和實現階段性目標。
為實現上述目標,相關市級部門、區縣該如何積極作為?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
“貫徹落實重慶市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精神,市發展改革委將以‘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為抓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周建池表示。
為此,市發展改革委將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和生態環境地方性法規,提高生態環境依法治理能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
同時,重慶將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產業,加快打造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系統推進重點領域清潔生產,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和清潔生產試點,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周建池表示,重慶將進一步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搶救性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落實好長江十年禁漁,實施長江上游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捕;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提質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加強三峽庫區消落帶綜合治理。
此外,重慶還將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主要包括: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強化工業廢氣、汽車尾氣、揚塵污染控制;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推動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
在“四個協同”上狠下功夫
“我們將在推進成渝地區生態環境管理協同、措施協同、政策協同、能力協同上狠下功夫、狠抓落實。”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余國東介紹,重慶將大力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能級大幅躍升。
一是共商環境管理,著力打造生態環保協作樣板。加強跨界重大規劃、重大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會商,聯合開展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事中事后監管,推進川渝高竹新區“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試點;加快地方標準統一,聯合制定生態環境標準編制技術規范;加強生態環保聯動督察,聯合開展生態環境執法檢查、應急演練等。
二是共抓生態保護,持續提升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出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毗鄰地區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實施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三是共治跨界污染,助力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深化跨界水體協同保護,推進“聯合河長制”,開展跨界河流一體化治理;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一體聯動,開展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深化“無廢城市”共建,“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市域全覆蓋。
四是共推綠色發展,全面探索綠色低碳轉型之路。持續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聯動打造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和綠色工程研究中心,創建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優化運行重慶“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平臺,深入開展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大力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共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我們將努力做大做強‘森林四庫’,共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曹春華表示,重慶將圍繞生態共建,系統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共同實施“一江五路六山”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提質建設長江“兩岸青山·千里林帶”50萬畝,提升成渝高鐵、安渝高速等“五路”綠化美化,在華鎣山、明月山、大巴山等“六山”實施各類營造林500萬畝。
此外,重慶將深化川渝兩地國家儲備林建設合作,著力打造“國家林業草原國家儲備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劃實施國家儲備林林地收儲100萬畝、營造林及管護100萬畝。
曹春華介紹,圍繞生態共保,將加快推動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成果落地實施,深化川渝自然保護地之間的資源保護、自然教育、調查監測等合作交流,聯合開展毗鄰地區自然保護地“綠盾”行動;協同加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持續實施一批林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不斷優化擴大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
圍繞生態共治,科學編制林區規劃,以林區規劃統籌推進森林安全和森林質量提升。深入推動森林山地火災聯防聯控,加強毗鄰地區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提升區域整體防控與協同作戰能力;深入推進林業有害生物聯控聯治,繼續開展川渝松材線蟲病疫木聯合執法和疫源封鎖管控聯合行動;深入開展林草執法聯防聯動,構建省級執法協同機制,協同開展打擊侵犯植物新品種權行政執法;積極穩妥推進林業
碳匯項目開發,鞏固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和
碳匯量。
做好“四篇文章”實施十項行動計劃
“北碚將聚焦生態田園都市區、人文科教創新城‘兩大定位’,做好生態人文、科技創新、民營經濟、城鄉融合‘四篇文章’。”北碚區委書記王俊表示,北碚將實施生態筑本、科創引領、文化鑄魂、產業升級、民企增能等十項行動計劃,全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
一是夯實綠色生態本底。充分發揮縉云山生態優勢,提質打造縉云山“一心四片”產業發展格局;全面實施環縉云山生態建設及生態產業化國家EOD試點項目,加快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提速建設世界溫泉谷核心區,大力培育溫泉康養特色產業綜合體,爭創縉云山—北溫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二是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堅持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培育數字經濟,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大力發展智能傳感器產業,高標準建設市級重點關鍵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基地;全面融入“2+6+X”產業發展布局,提質建設智能網聯
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園;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構建“小網生態”,推進“一鏈一網一平臺”,打造“5G+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重慶分中心。
三是建設宜居美麗之城。深入實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動,加快建設盧作孚主題公園、軍民融合主題公園;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串珠成鏈”培育美麗鄉村等精品旅游線路,打造都市休閑旅游目的地;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嘉陵江小三峽鄉村建設遺址群,整合“三千名流匯北碚”資源,建設鄉建博物館等一批文博場館,做靚“百館碚城”,讓生態與人文交相輝映。
守牢“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綠色屏障
“梁平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整體聯動、系統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和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建設。”梁平區委書記錢建超表示。
一是增強“中國西部預制菜之都”綠色賦能,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以創建國家高新區為載體,實施集成電路、食品加工、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綠色低碳升級行動,圍繞“三區一中心九平臺”預制菜產業生態,引導產業鏈向綠色低碳轉變,加快構建千億綠色工業大區。
二是轉化“國際濕地城市”綠色優勢,持續夯實生態優先本底。圍繞建設生態之城、品質之城、魅力之城,全面實施“全域治水·濕地潤城”,健全濕地保護修復長效機制,持續提升國際濕地城市特色品質和人文氣息。
三是深挖“國家鄉村振興示范區”“國際康養文化旅游目的地”綠色稟賦,不斷拓展綠色發展空間。大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用好國際濕地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天然氧吧等綠色“金字招牌”,接續辦好明月山生態旅游文化節和“綠色中國行—走進美麗明月山”系列活動;探索推廣“小微濕地+”的發展模式,做好濕地經濟新文章,不斷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四是守牢“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綠色屏障,奮力做好生態共建文章。攜手川渝毗鄰七區縣,協同實施河(湖)長制、林長制,聯合開展銅缽河、明月江等川渝跨界河流巡河,統一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啟動標準,共推明月山國家戰略儲備林、渝東北川東北水資源一體化配置工程等重點項目,共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
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易淼:
善抓4個要害 打造“綠色經濟圈”
良好的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生態環保就是抓發展。干好“一號工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能級大幅躍升是“必選項”,事關重慶長遠發展和國家發展全局。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重慶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需要看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面臨的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不小。成渝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產業密集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仍處于攻堅期,能源結構矛盾比較突出。同時,雙城經濟圈覆蓋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自然生態本底相對脆弱,綠色
低碳生活轉型難度大;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資金融通、科技賦能、人才儲備等要素對生態環保的支撐力也有差距。
可以說,打造“綠色經濟圈”是一項持續時間長、任務艱巨繁重的系統工程。重慶在這個“必選項”上,要抓住關鍵要害:
建生態系統要有“整體觀”。繼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高質量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對三峽庫區消落帶展開綜合治理。充分考量各地區各群體的生態利益和發展訴求,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同時,強化科技、數字賦能,加快建設國家級生態環境監測創新中心,以數字技術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迭代升級。
城鄉環境治理要有“統籌性”。保護藍天,強化聯動治污和區域協作,重點控制交通、工業、揚塵和生活污染;護衛碧水,改擴建污水處理廠,建設改造污水管網,開展江河排污整治;守護凈土,持續開展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對農用地和建設用地進行重點監測,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產業綠色轉型要有“創新力”。持續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兩高”項目盲目無序發展。加快打造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在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等方面開展試點工作,大力推進靜脈產業園建設。打好綠色金融這張牌,建設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做大綠色融資規模,積極利用綠色金融政策引導全市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模式變革。
實現“雙碳”目標要靠“一體化”。共建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發展節能低碳建筑,優化建筑用地用能結構。加快建設全國清潔能源基地,推進川渝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建設,促進川渝電網一體化。推廣節能低碳交通工具,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共享低碳生活。對接全國
碳市場,做大做優本土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特別是建立健全能源和
碳排放統計、核算、監測體系和大數據平臺,并動態優化現有的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機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