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減碳如何實現?
劉世錦: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制度規則和政策體系,建立以碳排放“雙控”為目標,減碳與增長雙贏的核算方法和運行機制。怎么來實施這樣的規劃?我提出一個“三支柱體系”。
第一個支柱,建立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創新型碳替減市場。所謂“創新型碳替減”市場,是指依托綠色技術替代而相對減少的碳排放,也可稱為替代性減碳。這個市場應有強包容性,包括綠電等綠色能源產品,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業能夠產生增長型
碳匯的產品,如綠氫煉鋼等,還可包括森林
碳匯和其它負碳技術產品,也可包括個人消費領域的碳排放權交易。在起步階段地方可以從各自實際出發,建立“碳資產池”或“綠碳銀行”,開展創新型碳替減的核算和交易。
第二個支柱是形成區域自主減排責任體系。增量優先的關鍵是擴大對技術創新產品的市場需求,而這一點又直接取決于減排責任體系的有效性。應鼓勵各個地方提出既合乎本地實際、又有一定挑戰性的減排目標,與下一步陸續出臺的落實雙碳目標“1+N”政策相配合,形成省、市、區縣和開發區等層面的區域減排計劃和可追溯的減排責任要求。
第三個支柱是加快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不論是推進增長型碳匯市場建設,還是完善減排責任體系,前提是要有一個合格的碳核算基礎,而這恰恰是目前的一大短板。
這三個制度體系建立起來以后,還要注意一些問題,如創新型碳替減的技術審核和認定等工作。促進綠色創新,既有技術創新,也有制度政策創新,綠色創新和轉型面對大量未知和不確定因素,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進取型減碳戰略“三支柱”模型其實就是一個方案,可以在創新意愿強的省、市層面先行先試,給出一定的試錯探索空間,取得成功經驗后完善再推廣。
策劃:劉娟
監制:唐心怡
編輯:孫惠
制作:田澤陽
設計:李權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