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企利潤的下降,對于推進超低排放改造、開展低碳轉型探索等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金投入和未來預期兩個方面。
作為
碳排放大戶,鋼鐵行業
綠色低碳轉型備受市場關注。
“截至8月25日,已有1.72億噸鋼鐵產能完成全過程超低排放改造并通過鋼協的評估監測公示,全國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累計投資已超過1500億元。”27日在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舉辦的2022中國鋼鐵
節能減排論壇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執行會長何文波透露了上述數據。
鋼鐵行業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左右,是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同時也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重大工程項目。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論壇上表示,這項重大的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將倒逼鋼鐵企業兼并重組、裝備升級,提升鋼鐵行業整體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有助于撬動社會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是目前推進“雙碳”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當前處理好發展與減排關系的重要措施。
劉炳江指出,鋼鐵超低排放改造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和促進空氣質量改善作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了行業整體水平不斷提升,也推動了一批污染防治新技術的應用,帶動了相關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
他舉例稱,今年上半年,我國
新能源重卡銷量達1.01萬輛,同比增加491%,
新能源重卡銷量前10名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唐山市占了全國近20%。鋼鐵超低排放改造為新能源重卡消費打開了高速增長通道,提供了應用場景,提振了重卡市場的消費信心,促進了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今年二季度以來,由于鋼鐵需求恢復不及預期,原燃料成本高企,鋼鐵行業經濟運行呈明顯下行態勢。何文波表示,行業面臨嚴峻市場形勢,節能減排工作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和困難。企業利潤的下降,對于企業推進超低排放改造、開展低碳轉型探索等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金投入和未來預期兩個方面。
但他同時指出,“越是處于低谷越不能躺平”。市場壓力下會促進環境技術和工程的行業共性技術協同研發和成熟技術推廣應用,從而變危為機。為此,企業要通過評估實現對技術方案和工程進度的整體優化,政府要進一步優化政策導向,強化獎優罰劣,促成優勝劣汰。
關于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何文波建議,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短期內,鼓勵有條件的高爐—轉爐長流程企業就地改造轉型發展短流程電爐鋼;鼓勵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布局符合相關政策法規要求的中小型電爐鋼企業,協同消納周邊廢棄物。中遠期要進一步加強高爐富氫冶煉等低碳冶金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助力無化石能源冶煉,實現源頭減污降碳。
今年8月1日,發改委等三部委印發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了“到2025年短流程煉鋼占比達15%以上,到2030年占比達20%以上”的發展目標。8月18日,發改委、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
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要研發全廢鋼電爐流程集成優化技術、富氫或純氫氣體冶煉技術、鋼-化一體化聯產技術、高品質生態鋼鐵材料制備技術。
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處處長熊哲在論壇上表示,節能降碳是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主要方向,要推動鋼鐵行業集中集聚發展,形成規模效應,提高集約化、現代化、綠色化水平。
熊哲表示,要建好綠色低碳的能源流和產業鏈。推進
清潔能源替代,鼓勵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支持鋼鐵企業充分利用大面積屋頂資源,以自建或租賃方式投資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升企業綠電使用比例。推進綠色制造體系的建設,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開展鋼鐵產品的綠色設計,開發出優質高強、長壽命的鋼鐵綠色設計產品。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范鐵軍認為,當前我國鋼鐵工業正在由二次能源“利用”階段走向新舊能源“混用”階段。在這個關鍵的轉型期,在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基礎上,我國鋼鐵工業應統籌推進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協調互補,依托儲能系統橋梁,著力構建多能互補與儲能相結合的能源體系。
“對于鋼鐵企業而言,每家企業的生產方式、裝備水平、流程結構、地域能源供應條件均有所差異,發展階段也不盡相同。”范鐵軍建議,鋼鐵企業應正確認識和把握雙碳進程中能源轉型的重要性,客觀評估能效水平并制定措施以達到國家政策要求,為企業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以應對能耗雙控的不利影響,提前布局氫能等未來能源系統,實現能源轉型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