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促進
節能減排方面已經有了多種的政策安排,在未來“十四五”以及更長遠的時期來看,各類的政策工具應該如何協調來發揮作用?如何更好地提高政策的協同效應?
鄒驥
中國依然還是一個以煤為主的國家,加上煤炭、油氣(特別是油),這兩項占到中國能源結構的70%~80%,它們的使用會形成常規污染物,像PM2.5、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作為前體物,又進一步導致光化學的反應,形成臭氧,及其他污染物、重金屬等等,同時它們又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這樣的同根同源、同一過程,所說就是重化工業、工業的使用過程和發電過程,另外還有散煤使用的過程。這是由中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結構所決定的,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協同的基本依據,就是在處理這些不同污染物的時候,不能由于政府的職能不一樣,政策目標不一樣,將其進行分割,要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綜合優化地做出技術選擇、管理選擇、信息和數據共享的選擇,這是在排放物層面上對常規污染物和二氧化碳,以及其它問題上的協同。
更深層的,更大范圍的協同就是環境目標,特別是空氣質量目標、溫室氣體的目標,與能源安全的目標、能源結構優化的目標要協同。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協同,在于環境目標和經濟發展增長目標的協同。不同層面的協同,要求政府在管理職能上要加強協同;在知識、信息、數據的共享上加強協同;在技術設計、技術創新上加強協同;在市場的激勵機制上加強協同。
萊昂•克拉克
如鄒驥所說,我們需要得到這樣的協同,以及協同的增效。
碳中和的目標與相應的達峰目標實際上是各個政府部門和整個國家的目標。另外像空氣的污染問題、城市規劃問題、金融的體系,還有包括技術以及投資等等,這些方面都相互關聯,在走向
碳中和的過程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生態文明,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在更寬泛的目標上也是如此。
這些挑戰也非中國獨有的。事實上,如何能夠將這個碳的減排和目標相互協同,其實也回到這次
會議的最早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從宏觀的角度來定義什么是增長,如何書寫新的增長故事。通過這些寬泛的定義和視角,才能夠產生能激發跨部委、跨機構、跨社會階層的行動要素。新的增長故事實際上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角度去激發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同,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是如此。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