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十四五”中國城市將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
如何在后疫情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對氣候變化,提高城市的韌性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何建坤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經濟復蘇堅持綠色復蘇低碳轉型的方向,重點的投資領域要有意識的強化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投資導向,目的在于推進產業的轉型和升級。他舉例,比如老舊小區改造,既要發展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強化建筑節能,同時也要考慮如何防止城市內澇,如何應對極端降雨或者熱浪,以增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
第二,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方式,建設氣候適應性的智慧城市。為此,要加強工業、交通、建筑等終端部門的電氣化,用電力在終端部門取代石油、天然氣,特別是煤炭的消費。他介紹,目前中國終端用能中,電力占比約25%,2030年會提升到30%,2050年會提升到55%以上。電力主要來自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需求也給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的空間。
第三,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NBS越來越受到世界范圍的關注,它的核心是通過保護、修復和發展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這樣既能夠減少排放源,增加
碳匯,又能夠增強生態系統的自身功能,來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當前很多城市在建設的海綿城市,就是一個促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環境提升和應對氣候變化多方共贏的機制。
第四,在“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間,要強化節能和減排二氧化碳的各項指標措施,要實現環境質量根本的好轉和兌現國際減排承諾的雙達標。何建坤預測,“十四五”可能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會開展城市層面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特別是經濟轉型比較快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要率先實現二氧化碳的達峰;另外一個,加快碳市場的建設,提升碳市場覆蓋的范圍和力度,使市場機制在實現雙達標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五,各個城市在制定并且實施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的長期戰略中,要防止高碳基礎設施技術的鎖定,要和長遠實現
碳中和的目標密切結合起來,長期實現低碳轉型,提升城市在國際上的綜合低碳發展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