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1月3日北京報道 中共中央、國務院今日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報請審批的關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作出批復。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批復指出,要堅持高質量發展,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的重要一翼。城市副中心建設不是簡單地造一個新城,而是要打造一個不一樣的和諧宜居之城。要切實把高質量發展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和全過程,努力創造經得住歷史檢驗的“城市副中心質量”。要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使城市副中心成為首都一個新地標。
批復要求,要科學構建城市空間布局,順應自然、尊重規律,遵循中華營城理念、北京建城傳統、通州地域文脈,統籌城市副中心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形成“一帶、一軸、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用地規模、建筑規模。堅持集約節約發展,科學利用地下空間,加強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設計和統籌利用。嚴守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等剛性管控邊界,嚴格管控戰略留白,為未來預留空間。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批復明確,要全面增加水綠空間總量,統籌考慮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水景觀要求,建立全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體系,構建上蓄、中疏、下排的系列分洪體系,保障城市防洪防澇安全,貫通濱水岸線,促進水和城市和諧發展。做好留白增綠這篇大文章,建設大尺度生態綠化,在城市副中心外圍預留生態綠帶和生態廊道控制區,健全城市副中心綠色空間體系,率先建設好城市綠心,實現森林入城,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便利的休閑游憩綠色空間。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批復強調,要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堅持公交優先、綠色出行,構建舒適便捷的小街區、密路網的道路體系,加強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之間的公共交通體系建設,營造綠色交通環境。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持節水優先,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批復明確,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是歷史性工程,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保持歷史耐心,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發揚“工匠”精神,精心推進、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不留歷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