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曄: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2011年我國第一次城鎮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正式進入城市社會。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人均的碳排放逐漸增強??v觀歷史,所有城鎮化的重要特征就是高碳化。簡單說,一個農村的居民到了城市以后,他的能源消費量是原來的3到5倍。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中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鎮化出現了用地集約化、人均人口密度下降的特征,因此新型城鎮化面臨著集約化和低碳化兩大挑戰。其中,交通模式起到了很大作用。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眾所周知,目前中國汽車保有量在迅速增加,從百公里的能耗和碳排放的角度來看,在所有的出行模式當中駕車出行是最高的。因此,發展軌道交通在內的公共交通,抑制小汽車交通,在城鎮化大的背景之下是十分重要的戰略問題。因為發展了公共交通就意味著減少了碳排放,避免高碳的鎖定效應,即所謂的生態補償。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與此相對的是“誰破壞、誰補償”原則,即公眾個人、企業產生較高的碳排放就需要以碳稅、環境稅等方式進行支付,如果將低碳指標納入公共交通領域,那么政府可以作為中介將這筆費用進行轉化,最終用于補償公共交通進行可持續發展。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