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環保部門在公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環保部門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及環保微信中經常被公眾賦予執法、查處、治污等標簽。如今,部門“標簽化”是政府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后必經的階段。筆者認為,環保部門要運用好新媒體,特別是要發揮好環保標簽在網絡平臺的作用,開展好普法宣教、執法等系列工作。
一方面,要結合環保工作職責、進程找準標簽,塑造自身的形象。
移動互聯網的傳播特點形成了信息的無序和非原則化,有時還會出現輿論干擾過多的現象。在此情況下,作為環保微信公眾號,首先要利用合理的手段將輿論干擾降到最低。網絡平臺要制定粉絲發言和評論的規則并不現實,但通過塑造環保自有的標簽進行話題的引導是可實現的。例如,可借助環保微博平臺,給自己貼上“公益”這一形象化標簽,并專門致力于提供咨詢、投訴等便民服務信息。長此以往,給粉絲灌輸一種反應思維:環保公益能解決污染給生活帶來的困擾。而實際上,接受群眾投訴,讓群眾環境權益不受損害,恰恰是環保部門的職責之一。因此,要持續穩定地開展好環境執法工作,對于環保微博,必須利用好社會大眾對其已有的標簽化認識,固化其強勢執法、打擊污染的形象。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另一方面,環保部門要推動形成新媒體的環境執法輿論環境,還應結合使用“貼標簽”與“去標簽化”。
環境執法“標簽化”是把雙刃劍,因為它可能引發“環境個案普遍化”和“具體事實想象化”兩種效果。當一些偷排偷放、危廢泄漏等突發現象產生時,公眾很容易沒了解真相,就對有關人員、事實、事件進行信息加工、刪減或歪曲,或者將個別人的越軌行為視為普遍現象。因此,在推動網絡平臺傳播信息時,環保部門也應適時進行“去標簽化”操作,將一些固有的標簽針對性地進行淡化。這樣,基層環保部門才能進一步擺脫信息傳播的空間限制,促進環境執法工作的開展,同時真正為群眾提供便利。
作者單位:山東省茌平縣環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