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加快“一網通辦”進程,帶來更多“一簽即成”高效服務
區塊鏈作為一種安全性高、可促進信息共享互認的新興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金融、保險、電子存證等領域,發揮了數據高效共享、安全傳輸以及信用支撐的作用。
海淀區決定將區塊鏈技術運用于“一網通辦”建設,加快“一網通辦”的進程。“海淀區推動不動產登記與用電過戶一并辦理過程中,其核心就在于應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了政府部門與電力部門信息共享的問題。”海淀區政務服務管理局副局長蔣博介紹,通過信息共享,打通政務服務與公共服務兩個領域,讓辦事群眾“只需跑一次”。這種把政務服務與公共服務聯動辦理的做法在北京尚屬首例。
負責提供區塊鏈服務技術的中海思源副總經理王惠平介紹,區塊鏈技術擁有的高強度保護隱私、防篡改特性,有助于確保公民的個人信息不被濫用。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可針對實際業務需求,精準調用足以支撐審批的數據。
記者了解到,此次海淀區應用區塊鏈技術,只提供單筆交易信息,購房者在經過人臉識別后,將市民的房產信息共享給電力部門。“‘政企聯動、一站辦理’舉措推出之后,用電過戶與不動產過戶同時辦理,客戶無須提供重復資料,只需在用電過戶窗口進行簽字確認,即可成功辦理用電過戶,體驗‘一簽即成’的高效服務。”國網北京海淀供電公司經理齊小偉介紹。
國網北京海淀供電公司窗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之前群眾去專門的供電公司辦理用電過戶業務需要攜帶4—6種證件,辦理工作時長為5個工作日。“區塊鏈技術打通了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之間存在的數據壁壘,完成用電過戶業務不超過5分鐘。”
將建市、區兩級大數據管理平臺,推動政務信息共享開放
今年4月19日至5月17日,北京市面向社會征集大數據應用
試點示范項目,共有240家單位申報了321個應用項目,海淀區塊鏈+不動產交易、通州“城市大腦·生態環境”平臺等一批項目脫穎而出。
“目前北京大數據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北京市經信局大數據應用與產業處處長唐建國介紹。實際上,北京近年來一直在推動政務數據開放共享,2006年建成全國首個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2012年在全國率先開通北京市政務數據資源網、2015年在全國率先啟動政務云建設……越來越多的事項實現“一網通辦”,效率越來越高。
2018年,在北京開辦企業需要5天,到今年2月需要2—3天,而到4月,最快只需1天就能全辦好。申請人通過“e窗通”市級企業開辦網上服務平臺就能全程辦理。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秦世杰介紹,該平臺通過整合原先分散在各部門網站的網上辦事系統,解決了目前企業開辦流程中存在的申請人需要多點登錄和申報,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不及時和串聯審批耗時過長等突出問題。此外,在數據調用上實現跨部門信息應用,調用公安的人口信息、法院的失信被執行人信息以及多部門的信用黑名單信息,在身份核驗、信用懲戒上實現有效應用。
目前,北京市正進一步推動政務信息共享開放,《北京市公共數據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北京將建設市、區兩級大數據管理平臺,目前已有11.5億條數據在市級大數據管理平臺匯聚。“通過數據共享,最終實現從‘群眾跑腿’向‘數據跑路’轉變,推動政務服務效能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北京市經信局副局長潘鋒表示。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