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閉幕的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曾表示:中國經濟的走勢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穩中有難,總體是機遇大于挑戰。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費需求旺盛,節能環保、綠色經濟發展方興未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催生中加快形成。在19日召開的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成都峰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產業司副巡視員施俊玲表示,總理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的經濟形勢進行了研判,強調雖然一些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能夠支撐中高速增長,關鍵要遵循發展規律,堅定發展信心,掌握發展主動權,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力來推動。從七月初到現在這段時間,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到文化產業領域,如何科學把握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特別是新形勢下的文化產業投資、消費、進出口規律顯得特別重要。她就新形勢、新常態背景下的文化產業投融資發展規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施俊玲表示,按照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三部委《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產發[2014]14號)的要求,我國在創新文化金融體制機制,開發創新性融資產品及服務,集成產業政策、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的協同效果并落地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據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一季度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統計,截至2015年3月末,文化產業本外幣中長期貸款余額達到2124億元,比年初新增166億元,同比增長25.1%,高于同期中長期貸款平均增速9.4個百分點。此外,文化部在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的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作用。按照新《預算法》的要求,結合財政資金使用的新趨勢,文化部與財政部一道開展了中央財政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大項目-“文化金融扶持計劃”,通過23.06億的貼息,撬動了超過2400億元的金融資本投入文化產業,把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結合起來打好“組合拳”支持文化產業。今年8月,國務院出臺加快擔保行業改革發展、加快融資租賃行業發展、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一系列重大舉措,經過文化部的努力,文化產業也納入其中。下一步,文化部將探索建立政府、銀行和融資擔保機構共同參與、共擔風險機制和可持續的合作模式,用好國家融資擔?;?、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政策性工具服務文化產業。
記者還從其發言中得知,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半年的統計,截止2015年初,在A股市場上市的文化企業已有上百家,總流通市值近15179億元,涵蓋了文化產業的20多個細分領域;在新三板掛牌的文化企業平均市值55億元,參與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文化企業有180多家。
前段時間,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鼓勵互聯網與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塑造文化創新體系、激發文化創新活力、培育文化新業態,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對于文化產業如何應對“互聯網+”的問題,施俊玲認為,最大的亮點就是“資本的思維”,也就是說文化產業要實現飛速發展,就需要引入“互聯網+資本的思維”,由此來創新文化產業的商業邏輯,鼓勵文化領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延伸文化產業鏈條、實現體制增速、轉型升級。施俊玲說:“這種由‘互聯網+資本’的創新過程對傳統文化產業提檔升級,就是一個文化產業再創業的過程。中國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創業創新型’的經濟,我們也在主動迎合互聯網時代,比如我們正在探索互聯網金融與文化產業結合的新途徑。利用互聯網金融普惠、便捷的優勢與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融資、小微文化企業融資等工作相結合。”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文化部已經依托南京文化金融服務中心開展了文化企業大數據征信試點,利用互聯網工具探索發掘小微文化企業多維度的征信特征,推廣信用貸款;此外,文化部還將利用互聯網工具打造文化產業的“眾創空間”,找準“接口”,理順“出口”,形成互聯網時代文化金融合作的新亮點。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除了“創業創新”外,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之一就是創新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5]42號)。施俊玲表示,文化部緊跟國家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步伐,對該文件提出了相關意見,首次將文化領域作為PPP模式(政府與資本合作模式)的推廣范圍,并對各類資本參與PPP模式做出了清晰的指引。文化部雒樹剛部長近期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強調要進一步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文化領域。施俊玲稱,從認識上講PPP模式是推動政府職能——從“國家管理”向“國家治理”的轉變,具體到文化領域就是提升政府文化治理的能力,建立新型的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有些地區已經進行了成功的實踐,比如福建泉州文化中心采取PPP投入模式將公益性文化設施與經營性文化設施配套,用經營性收入反哺公益性投入,給民營資本穩定長期的盈利預期投入文化建設;陜西西安大明宮建設也采取了PPP模式,探索出了一條大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開發有機統一的路徑。文化部注重推動PPP模式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改變政府文化投入方式的創新,堅持“物有所值”的原則與社會資本合作,把政府大批量的投入長期攤平,讓文化項目建設走出“最先一步”,發揮社會資本運營管理的優勢,提高文化建設的效率。下一步,文化部將與財政、人行、發改等部門密切配合,將政府的組織協調能力與社會資本的活力結合起來,探索以創業引導基金為抓手,建立文化領域的PPP項目庫,鼓勵并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敢進入、能投入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