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多面的政策影響
koch認為某些措施如果僅是單獨實施,則無法有效實現大規模減排,例如,依賴于補貼和法規的政策方案,盡管是常見的,但如果不與碳稅和能源稅相結合,其效果仍然不甚理想。當被問及模型突顯的、大量的、無效的措施,Koch只是說,“研究重點是找出哪些措施能顯著減少碳排放”。
以工業領域為例,研究發現,中國在2016年左右單位GDP碳排放量顯著減少。這一變化與2013年啟動的七個省級碳交易
試點項目存在一定的滯后關系,這些
試點首次要求高能耗的工業企業為其二氧化碳排放支付費用。此外,2016年中國減少了對化石燃料的補貼,并在2015年強化了能源效率投資的融資機制。
2011年10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年,上述七省市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被納入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鋼鐵、水泥、化工等多個高能耗、高排放領域。
七個試點省市既有相同設計,也有不同探索。相同的是,各試點省市都制訂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明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基本規定和有關程序;都將交易主體范圍主要確定在所轄高耗能、高排放企業,交易產品以二氧化碳為主;都設定了碳排放配額總量目標,或者碳強度控制目標;都建立了碳排放報告與核查體系,完成了對參與企業的碳排放盤查。同時,各試點省市都在積極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登記注冊系統和交易
平臺的建設,對本省市試點范圍內配額的發放、轉讓、上繳、注銷等進行統一管理。
不同的是,各地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產業結構不同,試點政策也不盡相同。很多政策無法直接套用歐盟或其他省市的經驗。
例如,湖北將綜合能耗6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138家重點工業企業納入碳交易,涉及電力、鋼鐵、水泥、化工等12個行業。深圳處于工業化后期,重化工業非常少,無法套用歐盟經驗或湖北經驗,所以深圳除了工業企業,還有大型公共建筑、公交汽車以及一些IT企業都納入碳交易的范圍,使碳交易范圍進一步擴大[4]。這些廣泛的試點工作,為全國碳市場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根據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于2021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中國區域碳市場試點在減少企業排放方面的有效性”,盡管碳價較低且配額流動性不足,中國的區域碳排放交易試點在早期交易階段(2013至2015年)有效減少了企業的碳排放量[5]。其減排幅度達16.7%,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在第二階段交易期(2008至2012年)中實現的8%至12%的減排效果相當[6][7] 。
然而,中國與歐盟受監管的企業選擇了不同的減排途徑。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促使德國和法國的制造業企業減少了天然氣和石油產品消耗,而中國的區域碳排放交易體系所監管的企業則增加了天然氣的使用。因為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轉向天然氣仍然可以減少碳排放。這說明在2013至2015年間,中國工業降碳還處于早期過程,降低碳排放的路徑是有跡可循的。
當2013年的政策信號亮起,調整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中國工業降碳的重要渠道。提高技術節約能源和能源結構調整提高了生產成本,政策的監管也同樣提高了成本,這些成本部分轉嫁到勞動力投入中,對就業造成了一定影響。工業企業選擇提高低碳創新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勞動力投入(例如提高自動化設施比例,推廣智能技術減少勞動力需求)來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8][9][10]。因此ETS對試點工業企業的影響是復雜和多方面的。
但是,研究也表達了中國碳市場試點的一些潛力,2013-2015年七省市碳市場碳價不高,低于加州和美國。如果提升至加州水平,可以預計再減少8.83%的碳排放;如果提升至歐盟水平,預計再減少20.39%的碳排放。較低的碳價不足以實現氣候雄心。中國碳市場在地方試點階段的碳價在各地有所差異,但總體上價格較低,約在20-50元/噸之間。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首日開盤價為48元/噸,收盤價為51.23元/噸[11]。此后,碳價呈現穩步上升趨勢。2022年,全國碳市場的碳價在50-60元/噸之間波動。2023年,碳價持續上漲,年末收盤價達到79.42元/噸,較前一年大幅上漲[12]。2024年4月,全國碳市場碳價首次突破100元/噸,顯示出市場活躍度和碳價發現機制的逐步顯現。
過去十年,中國碳市場的碳價經歷了從地方試點的低價位,到全國市場啟動后的穩步上漲,直至近期突破百元的過程,反映出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和
碳減排力度的不斷加強。
回到《科學》的研究,研究假設,如果41個國家在2030年前所有政策都按平均效果實施,排放差距將縮小26%;如果按最大效果實施,差距將縮小41%。然而,研究同時指出,即使這些國家復制過去的成功,仍需要相較于目前四倍以上的努力(最大效果下是1.5倍),才能縮小排放差距,達到《巴黎協定》的目標。
“低效、甚至無效的氣候政策顯然會削弱政策制定者和公眾對于削減碳排放的雄心和努力”,Koch說,政策制定者可以從以上69個有效案例中吸取成功經驗,確保氣候政策實現有意義的減排效果,現在還來得及修正船頭,使政策影響重回正軌,并加大馬力。
參考文獻:
[1]Xiaoying You, AI analysed 1,500 policies to cut emissions. These ones worked, Nature, 633, 8028, (15-16), (2024).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2717-7
[2]Annika Stechemesser et al. ,Climate policies that achieved major emission reductions: Global evidence from two decades.Science385,884-892(2024).DOI:10.1126/science.adl6547
[3]United Kingdom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UK ETS) allowance (UKA) futures pricing from May 2022 to October 2024, Statista 2024,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322275/carbon-prices-united-kingdom-emission-trading-scheme/
[4]人民日報,解碼碳交易試點:7試點省市累計成交額近13億,20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10/c1001-26823929.html
[5]Cui, J., Wang, C., Zhang, J., & Zheng, Y. (2021).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regional carbon market pilots in reducing firm emis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52), e2109912118. https://doi.org/10.1073/pnas.2109912118
[6]J. Colmer, R. Martin, M. Muûls, U. J. Wagner, Does pricing carbon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2020). https://www.ssrn.com/abstract=3725482.
[7]Dechezleprêtre, A., Nachtigall, D., & Venmans, F. (2023). The joint impact of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18, 102758. https://doi.org/10.1016/j.jeem.2022.102758
[8]C. McKinsey,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Version 2 of the global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cost curve (2013). https://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sustainability/our-insights/pathways-to-a-low-carbon-economy#
[9]N. Bloom, C. Genakos, R. Martin, R. Sadun, Modern management: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or just hot air? Econ. J. (Lond.) 120, 551–572 (2010).
[10]G. A. Boyd, E. M. Curtis, Evidence of an “energy-management gap” in U.S. manufacturing: Spillovers from firm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energy efficiency. J. Environ. Econ. Manage. 68, 463–479 (2014).
[11]經濟參考報,全國碳市場首日成交2.1億 后續價格仍有上漲空間,2021,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1-07/19/c_1127668200.htm
[12]IIGF??瘄2023中國碳市場年報,2024, 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3/8404.ht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