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自主研發的智能數字化可視圖像火焰檢測技術,我們主導編制了鍋爐火焰檢測國際標準,該標準也等同為國家標準,填補了火焰檢測領域國家標準的空白。”近日,位于山東煙臺黃渤海新區的龍源電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梁成永表示,至此,煙臺龍源實現了對燃煤鍋爐從點火端、燃燒端到排放端的全流程節煤降耗減排,每年累計可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近600萬噸,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作為一家專注于鍋爐煤粉燃燒及綜合節能環保技術研發與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煙臺龍源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煤粉燃燒和鍋爐節能環保技術研發與應用,以一項項世界領先、行業領先的核心技術,啃下了節能降碳的“硬骨頭”。
國際首創、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專利金獎的等離子體點火及穩燃技術,革命性改變了傳統燃煤鍋爐的點火運行方式,可實現燃煤火電廠單一燃料運行,解決了超高水分褐煤點火的世界性難題。目前,該項技術已成功應用于全球1100余臺火力發電機組,每年可為地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萬噸,累計節約寶貴的戰略原油儲備上千萬噸,為中國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探索了一條可行之路。
聚焦源頭減碳,煙臺龍源自主研發了燃煤鍋爐混氨燃燒技術,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40兆瓦燃煤鍋爐混氨35%比例的中試驗證,遠遠領先于西方的20%混氨比例。“目前,我國的電廠大多以煤為傳統燃料,而煤的主要組成元素是碳,燃燒后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以氨作為燃料,其熱力值與普通煙煤相當,并且作為一種氮氫化合物,燃燒后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屬于一種
清潔能源。”煙臺龍源電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王西倫介紹說,燃煤鍋爐混氨燃燒技術的降碳邏輯,就是在燃煤中添加相應比例的氨,以此達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果。
眼下,燃煤鍋爐混氨燃燒技術正在進行工程驗證與應用,為我國未來燃煤機組實現大幅度
碳減排探索出一條有效技術路徑。梁成永算了這樣一筆賬:目前,我國煤電裝機容量約為11億千瓦,按35%的混氨比例,可以年減排二氧化碳11.2億噸。
“智能燃燒”技術,是煙臺龍源針對燃煤鍋爐的又一大技術創新,即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燃煤鍋爐的精細化、智能化運行,梁成永形象地將這套技術概括為“透明鍋爐”。“這套技術體系涵蓋14個模塊,有煤質在線監測、爐內溫度在線監測、智能化精準配風等。”梁成永表示,目前,該技術部分模塊已成功應用于全國范圍內的76臺機組,總裝機容量達3146.6萬千瓦,年節約標煤9.18萬噸。
除此之外,煙臺龍源還依托鍋爐排煙余熱深度利用技術、全負荷脫硝技術、熱泵技術等,對燃煤機組進行綜合節能技術改造和靈活性改造,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0萬噸。
“未來,我們將繼續深耕主業,持續推動技術研發與應用,在電力、煤炭、化工、交通等多個維度助力
綠色轉型,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做‘雙碳’時代的先行者。”梁成永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