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系統和污染治理整體亟待優化
實施難在哪兒?“減碳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說實話很多低碳、負碳技術成本還比較高”“園內能源化工項目長期受困于高碳排放,迫切渴望好的解決方案”“我們的煤化工項目講究連續生產,但可再生能源電力存在波動性,并不能完全滿足需求。”這是《中國能源報》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反饋。
郝吉明直言,對于不少園區而言,能源系統和污染治理亟待整體優化。“從用能規模和結構來看,80%的工業園區物理邊界內,兼有集中式能源和環境基礎設施。這些能源設施卻呈現‘大少小多’的三高特征,燃煤機組占比高達87%,50兆瓦以下的小機組數量占比高達62%,基礎設施溫室氣體排放占比平均高達57%。想要實現優化,園區能源-環境系統需要設計循環共生的整體性解決方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工業園區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呂軍帶領團隊,走訪調研了1600多家工業園區,并于近期發布《中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研究報告(2023)》。他發現,園區降碳減污協同存在著四大主要難點——碳排放精準測算難、園區減低碳對標難、減碳潛力定量化難以及路徑和機制設計難。
“首先是邊界問題,各園區的不清晰、不統一造成碳排放統計難,園區間低碳發展水平難以精準比較分析。底數不清,加上缺乏本地化數據,進一步導致缺乏減碳技術成本效益、環境收益和技術成熟度的綜合評價。”陳呂軍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污染物產生量大、溫室氣體排放高、工業耗能多,目前仍是制約園區生態效率的關鍵,與長期以來采取的末端治理手段不匹配。“比如,我們針對某化工園區案例的研究發現治理成本高達13億元,占到產值的2.3%,末端治理難以為繼。”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