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新時代節能降碳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以節能降碳為重要抓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在碳達峰碳中和不同階段,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把節能降碳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把握好工作節奏,統籌好發展和減排關系,根據形勢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優化政策舉措,實現節約提質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切實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確保居民生活不受影響。
調整優化產業布局。一是科學優化生產力布局。加快推進兼并重組,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影響力,徹底改變“小散亂”局面,以優勢企業帶動促進行業整體綠色發展。二是持續深入推進重點高耗能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去產能成果,嚴格落實行業產能置換政策,依法依規淘汰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堅決清退僵尸產能,健全防范產能過剩長效機制,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三是加快技術創新應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離不開技術賦能。深入開展綠色技術創新攻關行動,圍繞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領域布局前瞻性、戰略性、顛覆性科技攻關項目。進一步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以鼓勵綠色技術發展,鼓勵創業投資基金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加強綠色技術推廣,加快先進成熟技術應用。
深化重點行業節能挖潛。當前,我國重點用能行業仍然存在著較大節能潛力,節能挖潛應當成為下一步工作重點。在工業領域,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國際市場影響力,切實推動行業企業由大變強,通過規模效應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圍繞重點行業開展能效對標、節能降碳診斷,實施節能改造,深挖節能潛力;支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不斷完善清潔生產審核制度,鼓勵綠色設計、綠色制造。在建筑領域,結合城市更新等工作,深入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新建建筑大力推行
綠色建筑標準,在條件適宜地區積極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在交通領域,圍繞鐵路、公路、航道、機場等開展綠色化改造,加強充換電、加氫、港口機場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能交通,積極運用大數據優化運輸組織模式。
深入挖掘企業節能節約潛力。一是發揮信息技術作用。充分利用“互聯網+”、智慧管理等措施,抓住能源資源消耗過程管控和優化這個關鍵點,引導更多企業實施精細化管理,實現能源流、物料流和信息流的實時平衡和統一,構建基于信息化的節約管理新機制。二是通過服務延伸產業鏈條。鼓勵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拓展,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減少能源資源在全產業鏈條生產過程中的消耗,從加工組裝產品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為主向“產品服務”轉變。三是大力發展第三方服務。鼓勵國有和民營資本通過項目合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實現共同發展,打造一批具有技術優勢、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動服務模式創新,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將更多的節約潛力“變現”。
推動法規標準落地落實。一是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對標新時代節能降碳工作要求,及時梳理現行法律條款中的相關內容,抓緊修訂完善節能管理相關法規制度,不斷增強法規制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好適應新時代節能降碳工作需要。二是完善標準規范體系。根據行業發展水平、目標預期等,統籌考慮各方面因素,科學確定相關行業能效標準。建立健全適應需要的標準更新完善機制,及時修訂強制性標準,進一步發揮限額、定額標準的倒逼作用,完善以標準規范為基礎的監管制度。三是完善監管調控措施。以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為準繩,依法依規開展節能審查、節能監察及執法檢查。合理設定用能項目能效準入要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完善有效的監管機制,對重點項目做到節能監察全流程覆蓋,推動企業和社會科學用能、合理用能。
大力倡導綠色
低碳生活方式。綠色生活,貴在主動,成在持續。一是加強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利用網絡、電視、紙媒等載體,廣泛宣傳綠色低碳理念及實踐經驗做法,引導公眾從“知道”到“想到”、“做到”,以思想自覺引領行為自覺,更好地踐行綠色生活方式,讓綠色生活成為新時代的亮麗名片。二是鼓勵綠色消費。完善綠色采購標準和執行機制,擴大政府綠色采購范圍和規模,發展綠色物流,推廣綠色包裝,支持綠色物料輔料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項目。切實發揮能效標識的綠色消費引導作用,完善綠色產品消費激勵措施,為鼓勵發展節能低碳產品創造條件。三是培養綠色生活習慣。積極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行動,持續倡導“光盤行動”,深入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制度,讓節能低碳覆蓋工作和生活的每個角落,促進居民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持續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一是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進一步突出節約目標,加大相關領域財政投資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做大做強市場;更好發揮綠色金融支持作用,形成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相匹配的投入保障機制;落實執行好已有的資源節約稅收優惠政策。二是推動資源
價格改革。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導向,不斷完善資源
價格形成機制,探索用好
碳市場、
碳稅等碳定價機制,促進資源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需、碳排放影響等。
?。▓坦P:史作廷 祁 飛)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