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采訪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導建設的“土壤
碳中和與氣候應對試驗設施”項目已落地江寧區淳化街道并加速推進,一期工程“FACE實驗
平臺”將于下月完工。這是我省首個以“土壤固碳”為研究方向的碳達峰
碳中和科技創新項目,被納入“2022年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第二批)重大創新載體建設項目”計劃。
土壤
碳匯是削減
碳排放、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路徑。土壤碳庫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中占比達到60%以上,約為植物碳庫的3倍、大氣碳庫的2倍,全球2米深土壤有機碳儲量每年增加千分之四,就完全有可能保持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再增加。
上述“土壤碳中和與氣候應對試驗設施”項目于今年3月獲省財政廳和省科學技術廳批準建設,占地200畝,總投入1.02億元,其中2000萬元為省撥款,其余部分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自籌。經過6個月前期準備,項目8月正式啟動,目前工作人員正在淳化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一期“FACE實驗平臺”,該平臺將模擬未來二氧化碳增加后的生態環境條件。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計劃用5年時間,在淳化構建全球先進的“土壤碳中和與氣候變化應對試驗設施”系統,具體包括“兩平臺一系統”: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建設旨在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的“農田固
碳減排技術研發平臺”;構建全面估算土壤
碳源,增加碳匯潛力的“深層土壤碳匯研究平臺”;建設模擬未來全球二氧化碳增加、氣溫和地溫協同升高的“地表氣候變化模擬系統”,開展稻田土壤富碳、減排和適應研究。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長顏曉元表示,到2026年,項目將形成一系列土壤固碳減排技術成果并轉化,為江蘇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技術體系提供支撐;當土壤固碳減排技術大面積推廣后,全省農田土壤固定的碳有望抵消2030年至2060年江蘇碳排放總量的10%;力爭將淳化項目基地建成中國乃至全球農業應對氣候變化創新中心,吸引海內外50家頂尖研究團隊在此集聚。
淳化街道農業事務部部長陶敬富介紹,淳化擁有4.5萬畝水稻種植良田,“土橋大米”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已形成耕種管收全程智慧化生產方式。這是項目落地淳化的重要因素。未來,土壤固碳減排技術深度應用后,淳化農田固碳速率有望增加50%以上,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降低30%以上。
明年6月,項目將進入實質性試驗階段,研究人員將對2023年水稻生產及農田耕作方式設置若干實驗處理,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