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重點城市群,探索減污降碳有效模式,重點突破50項減污降碳關鍵核心技術,并發展一批由骨干企業主導、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專業
綠色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正在舉辦。11月6日,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在中國角“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環境、氣候、經濟效益多贏”主題邊會表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政府將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出席邊會時表示,“為落實‘雙碳’目標,中國全面加速落實行動”。他介紹,中國已制定出臺了包括能源、工業、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科技、財政、綠色金融、減污降碳、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撐保障方案。
趙英民表示,基于環境污染物和二氧化
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征,中國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在減污中降碳、在降碳中減污,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未來,中國將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步伐,加快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趙英民說。
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出席邊會并致辭。供圖/生態環境部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副司長劉鋒介紹,中國政府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重點城市群,探索減污降碳有效模式,助力實現區域綠色低碳發展目標。針對不同類型城市,加強城市建設、生產生活各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鼓勵各類產業園區推進能源資源的節約、集約、高效、循環利用。推動在重點行業打造減污降碳標桿企業。
“技術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核心。”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在邊會上介紹,現階段
碳減排關鍵技術已進入商業化的占三分之一,還在進行測試和示范的占三分之一,還在基礎和概念性階段研發的占三分之一。核心關鍵技術亟待研發、創新。
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上周印發的《“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稱,“十四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面臨新的挑戰。生態環境監測、多污染物協同綜合防治技術水平尚無法支撐更高效率、更加精準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傳統生態環境修復技術難以滿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要求;常規污染物和新污染物問題疊加,環境健康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環境應對等研究需要加強。
此外,部分環保裝備國產化水平不高,環保技術裝備產業競爭力不強;生態環境新材料、新技術整體處于跟跑階段,新技術與生態環境領域融合不足;溫室氣體減排壓力空前突出,支撐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和應對氣候變化面臨重大技術挑戰。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十四五”期間,國家將重點突破大氣PM2.5與臭氧污染綜合立體監測、水生態環境先進監測裝備及預警、污染源多要素智能化協同監測等50項減污降碳關鍵核心技術,發展一批由骨干企業主導、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專業綠色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