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第四屆未來能源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表示,“十四五”是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鋼鐵、水泥、有色等行業與建筑領域的直接排放應在此期間達峰;石化化工、煤化工與交通領域應在“十五五”末期達峰;電力行業則在“十五五”末進入峰值
平臺期。
據悉,上述行業的碳達峰時間表正在制定過程中。今年2月發布的《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鋼鐵行業應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相較此前的目標有所延遲。該指導意見曾在2020年對外征求意見,當時提出,鋼鐵工業力爭到2025年率先實現碳達峰。
去年,有色金屬行業的碳達峰實施方案在行業內征求意見。其中提出,有色金屬行業力爭在2025年率先實現碳達峰。不過該方案目前尚未正式發布。
王金南表示,從路線圖角度來說,“十四五”開展
試點,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到“十五五”,基本上二氧化碳總量控制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在順序上,首先是國家
碳排放總量控制,然后進行地方
碳排放總量控制,最后是行業的碳排放總量控制,這三個維度上需要分別做,但是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中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并已進入高排放國家行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驅動能源消費增長。中國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后,用約30年時間實現100億噸左右的減排,年均減排目標在3億噸以上,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壓力仍存。
王金南稱,
碳市場通過形成合理
碳價發現減排成本,從而優化配置減排空間資源,以成本效益最優的方式實現
碳減排目標,其建設有助于推動“雙碳”目標的達成。
王金南表認為,應以實現‘雙碳’目標為核心,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平穩過渡,并與碳市場建設一體謀劃。此外,還應補齊碳排放總量控制短板,探索行業總量控制與地區總量控制相配合、增量控制與絕對總量控制相結合的差別化管理模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