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木竹結構建筑對減碳有天然優勢?
木竹結構建筑作為一種貼近大自然的結構形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應用傳統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在低碳節能、循環利用、減少垃圾、固碳儲碳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建設在粗放的發展模式下形成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慣性依賴,因地制宜推動木竹結構建筑發展對于降低碳排放,減少建筑運行能耗,促進林業經濟健康發展,完善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表示。
“木材具有天然的固碳特性,從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最后采伐作為建材使用,每生長1立方米木材就吸收了1噸二氧化碳。樹木采伐后,這些碳就儲存在木材里;采伐以后重新種上小樹苗,小樹苗在生長過程中重新吸碳、固碳,形成良性循環。”
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高穎說。
相較鋼鐵、水泥等建筑材料,在減少碳排放方面,木竹材料有著天然的優勢。國家林草局重組材料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于文吉提供了一組數字:“生產1噸木質材料碳排放量約為30公斤,1噸塑料碳排放量約為560公斤,1噸水泥碳排放量為1噸多,1噸鋼鐵碳排放量為6噸多。”
木竹結構建筑在減少碳排放方面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建材的生產過程中。相對于不可再重復利用的混凝土等建材,木竹結構建筑材料可以被多次重復利用。“隨著材料、工藝、技術標準的不斷優化,現代木結構建筑如果被拆除,其中材料能有組織地回用,最多能回用9次。”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宜明介紹。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