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既要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度目標的引領作用,也要健全以“降碳”為重點的協同管理體系。此外,還要優化相關經濟政策與市場手段,不斷夯實技術、數據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基礎支撐作用。
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綠色轉型的總抓手。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日前聯合印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要加強源頭防控、突出重點領域、優化環境治理、開展模式創新等,意味著我國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政策設計上實現了優化升級。這對于推動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前,我國能源和經濟社會發展“高碳”特征明顯,而降碳與減污二者的協同治理成本低、效益高,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空間廣闊。二者具有良好的協同治理基礎。從目標上看,減污降碳均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此前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將能源、工業、交通等作為重點領域。從路徑和效果而言,圍繞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能源資源效率提升等措施手段,對于實現二氧化碳與污染物的協同減排產生了不錯的效果。不過,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過程中,目前仍然存在忽視降碳的牽引作用、制度建設不完善、地方行動偏差等問題,須進一步綜合施策。
首先,要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度目標的引領作用。應綜合考慮美麗中國建設指標體系、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等,構建涵蓋
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協同增效的協同度指標體系。強調“降碳”的基礎性地位,合理確定環境目標與氣候目標權重。在省區、市縣、園區、企業等不同層級全方位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度評價,使協同度目標起到關鍵指引作用。
其次,要健全以“降碳”為重點的協同管理體系。應以我國現有的生態環境管理體系為基礎,加強
碳減排同排污許可、分區管控、排放標準、清潔生產等制度的銜接。從中長期來看,應優先確立“降碳”的法律地位,構建以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為核心,以碳排放標準、碳排放許可、碳排放權資源配置和交易等相配套的、有效輻射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的特色管理體系。
再次,要優化融合減污降碳相關的經濟政策與市場手段。應完善環境保護稅、資源稅、消費稅、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相關稅收政策,更好發揮其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促進作用。加快全國資源環境統一交易
平臺建設,研究設置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水權等資源環境交易制度的權重和標的物間的“轉換匯率”,打通各類交易體系轉換通道。積極開發各類
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加大對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支持力度。
最后,要不斷夯實技術、數據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基礎支撐作用。應按照國際通用標準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數據統計監測體系,爭取實現與各種污染物的統計監測工作一體化進行。以氣候投融資
試點為依托,完善氣候與環境協同核查、核算與報告的信息披露制度。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攻關與儲備。在生產實踐中注重工藝層面的碳和污染物協同削減效益優化,制定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示范推廣目錄。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