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4月25日新華社報道,去年以來,全球能源緊缺備受關注,能源供應的穩定性成為影響經濟運行的新因素。然而,一些地方電力浪費現象仍然較為嚴重,部分公共場所電力浪費突出。有研究表明,一座工商業用戶超過20萬戶的城市,假如戶均一臺電腦下班時間不關機,每年浪費的電能就將超過4000萬千瓦時;一個商業綜合體每天節約照明1小時,每月就能節約電能超過5000千瓦時。
日常家庭生活中,很多人習慣了節約用電,而形成對照,人們對一些公共場所的電能浪費似乎習以為常。比如,盡管不同季節的日出日落時間不同,但有的地方全年執行冬季路燈照明時間;一些城市建筑的裝飾燈,或在產品選擇上不注重能耗等級,或在開啟時間上“大撒把”;一些旅游城市在淡季時也整夜開啟景觀照明燈;有些商場、寫字樓白天采光較好但仍開啟照明燈,有的空調溫度過高或過低,有的24小時開啟電子廣告屏,等等。
究其原因,核心是管理者的意識問題。有的管理者知道節能降碳的重要性,但認為“雙碳”大目標與自己單位沒多大直接關系。有的管理者追求“流光溢彩”,并未制定合理的用電策略,或未能嚴格執行節能制度,在設備維護和更換時不愿購置先進的節能設備。有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而默許某些高耗能企業入駐產業園。還有的單位,電費支出往往提前規劃在單位預算里,有這筆專項資金在,“不差錢”的底氣也會一定程度上讓管理者放松節能意識。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客觀因素不可忽視。比如,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老舊地段,往往云集商業體、銀行、醫院等機構和娛樂業場所,而這些老舊建筑在建造之初缺乏節能考慮,如今要系統性更換和使用節能材料與裝置必然面臨諸多難題。
公共場所的節能潛力是巨大的。近年來,“熄燈一小時”之類的活動在不少地方舉辦過,得到很多公共場所的響應。現實中,落實
節能減排、
綠色低碳理念,需要從技術、標準、
價格杠桿等多方面入手。
建立電力節約大數據監測體系,摸清公共場所節電空間、耗電特征,有針對性地推進節能管理;完善節能標準,推廣節能改造,推進電能替代應用,加快淘汰低效高耗產品;區別企業、公益機構、政府單位等主體,研究更符合市場特征的價格機制,發揮價格杠桿作用,讓“費用痛感”倒逼相關主體的節能行動,比如在年度預算中下決心減少部分電費支出,在相關區域動態調整照明和空調開關時間等。
節能是綠色低碳科技革命、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要求。“雙碳”目標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大舉措。能源行業作為其中關鍵一環,面臨的現實挑戰和應對策略直接影響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從碳達峰到
碳中和的時間僅為30年左右,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
節能降碳,公共場所不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公共場所的管理者應該在達成“雙碳”目標過程中,積極履行職責,有所作為。期待更多管理者能盡快強化節能降碳意識,切實行動起來,推動綠色、環保、低碳成為我們共同的生活生產方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