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新能源換擋“陣痛”背后:中央高層減碳思路有了新變化!

      文章來源:華夏能源網劉洋2022-02-16 11:44

      2月7日,工信部、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對外發布《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相較于2020年12月底的征求意見稿,正式文件將鋼鐵行業的“碳達峰”口徑從“力爭到2025年率先實現碳達峰”,改為“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
       
      2021年,中國粗鋼產量10.3億噸,占全球的54%。目前,中國鋼鐵工業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8億噸,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15%,是僅次于火電的第二大碳排放源,也是中國第一大工業碳排放源。
       
      對于這樣一個碳排放“大戶”,三部委聯合下發指導文件,其“碳達峰”日期一推就是五年,這一罕見決策的出臺有著強烈的信號意義,這對于過去一年多來狂飆突進的新能源行業來說,可能不是個好消息。
       
      高層思路有了新變化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世界宣布了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這是中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是對全球做出的莊嚴承諾。此后,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各行各業紛紛規劃出臺了“雙碳”時間表。
       
      但是,在實際落地中,一些激進且離奇的現象在冒頭。
       
      如在2021年下半年于全國各地出現的“拉閘限電”現象,此現象就是部分地區激進減碳問題的典型。彼時,黑龍江、吉林、遼寧、廣東、江蘇等10余個省份均以“拉閘限電”的簡單粗暴之舉來降低能耗,致使各地工業企業生產和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引發全國上下廣泛關注。
       
      而后,在對諸多亂象和激進論調的糾偏下,以及對“碳中和”認識的持續加深,高層的“碳達峰碳中和”思路開始發生明顯變化,其中最大轉變就是摒棄了“先破后立”,力求“先立后破”。
       
      2021年10月26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應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把“雙碳”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避免“一刀切”限電限產或“運動式減碳”。
       
      2022年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行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在這場2022年開年的首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高層更是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減碳原則、方法和路徑做了重新定調,對新階段減碳思路做了集中表達,具有高度的綱領性價值。
       
      在本次會議中,高層強調,實現“雙碳”目標要注重處理好4對關系,其中3對涉及“先立后破”意涵。
       
      一是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強調“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二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強調“要充分考慮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分工的客觀現實”,“不搞齊步走、‘一刀切’”;三是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強調“一步一個腳印解決具體問題,積小勝為大勝”,“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持續發力”。
       
      高層表示,“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對于煤炭為主的能源國情,高層強調“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同時又強調“有序減量替代”。
       
      總結起來就是,我國的減碳策略既要積極,也要務實。如果說“2021碳中和元年”特點是減碳目標的密集發布以及“碳中和”上路的話,那么,在2022年“碳中和”的鐘擺則擺向了務實、穩步一邊。此次三部委將鋼鐵行業的“碳達峰”時間表延遲五年,可以說是對政治局集體學習調整減碳思路后的思想領會和精神把握。
       
      影響所及,不止鋼鐵行業
       
      在2020年12月底工信部發布《關于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后,當時就有鋼鐵行業資深人士評論該政策“太激進了,不務實”,并稱2025年及之前實現碳達峰對個別企業可行,全行業很難。
       
      華夏能源網了解到,從目前公布的大型鋼企減碳方案來看,河鋼集團將碳達峰時間定在了2022年;寶武集團、包鋼集團力爭2023年實現碳達峰;鞍鋼集團定在2025年前。
       
      然而,中國具有冶煉能力的鋼企有500多家,減碳對于中小型企業仍然存在成本、技術以及研發上的壓力。多數鋼企剛完成或者正在進行超低排放,如再不停歇進行減碳,以當前高昂的減碳成本來看,企業將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
       
      如今,鋼鐵行業將“碳達峰”時間表推后,鋼鐵企業得以調整和穩定減碳節奏,從而使減碳路線圖更加務實可行。
       
      從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所表述的減碳思路來看,未來不排除更多行業將像鋼鐵行業一般重新調整減碳時間表。尤其是中央高層對“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重新確認,以及2021年4季度GDP增速大幅下調之后,若干政策回調似乎已箭在弦上。
       
      以碳排放占比45%的發電行業來說,“五大發電集團”在2021年已相繼公布了減碳目標,其中,國家電投預計將在2023年實現“碳達峰”,至2025年實現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60%。國家能源集團、華能、大唐、華電,雖然距國家電投的目標尚有差距,但也都公開表示力求在2025年實現“碳達峰”并許諾了清潔能源裝機目標。
       
      但是,發電企業遠不止有“五大發電集團”,中國還有為數眾多的中小型發電廠,它們囿于自身條件,快速提升清潔能源裝機十分困難,如五大發電集團一般追求提前五年實現“碳達峰”是不現實的。
       
      另外,我國為了落實“碳中和”目標,提出了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從發展階段來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將分為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能源裝機占比達50%以上,第二階段是新能源發電量占比達50%以上。
       
      與裝機相比,新能源的發電想達到50%以上則是一個更為長期、艱巨的任務。截至2020年,風、光、生物質的發電量占比僅為11%,這是因為風、光等新能源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其利用小時數遠低于火電。統計數據顯示,風電的年發電利用小時數約是火電的一半左右,光伏則更低,所以為了發同樣規模的電,需要的新能源裝機容量可能是火電的兩到三倍。
       
      既然風、光等新能源裝機以及發電量占比達到50%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電力系統就要制定一項長周期的穩妥可行的減碳方案,已經制定出來的過于激進的不切實際的碳達峰方案很有必要做調整,電力行業減碳節奏回調可以預期。
       
      然而,若電力行業放慢減碳節奏,勢必影響眾多電力相關行業的發展,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可謂首當其沖。
       
      事實上,當下新能源行業已經受到波及。2020年至2021年,在“碳中和”激進情緒的影響下,新能源行業新上了規模巨大的產能,相關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是火爆異常,而今中央高層減碳思想調整后,新能源行業面臨著“減速換擋”的緊迫壓力。
       
      新能源“回吐”行情已現
       
      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有很強的周期性,新能源行業也不例外。從2020年下半年以來,在“碳中和”政策和資本助推之下,新能源板塊迎來了一輪大行情。
       
      以光伏行業為例,2020年9月以來,政策愿景、平價上網和盈利表現,三者合力推動A股光伏板塊估值快速攀升。到2021年年底,A股光伏板塊(CSI:931151)總市值達2.84萬億元,較2021年初增長了1萬億元,增幅45%;較2020年初增長了2萬億元,增幅約330%。
       
      截至2021年12月30日,光伏領域已涌現出了數家千億市值企業,比如隆基股份市值約4400億元、天合光能約1600億元、晶澳科技約1500億元,較2020年低點增長約4至8倍;硅料龍頭通威股份市值約2000億元,較2020年低點增長約4倍。
       
      然而,這一輪超常規政策力推和資本力捧,已經嚴重透支了新能源板塊的未來業績,再加上對“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重新確認,新能源已失去激進增長的推動力。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進入2022年以來,光伏板塊已經連續五周下跌,期間中證光伏產業指數跌幅超過18%,諸多前期漲幅較大的企業的甚至出現了“腰斬”。
       
      2月10日,光伏板塊迎來三天內的第二次普跌行情,中證光伏產業指數(CSI:931151)全日下跌2.74%,兩市共有超過90支光伏概念股下跌,整個市場哀鴻遍野。
       
      在“碳達峰”節奏回歸理性的情勢下,未來光伏行業不排除會加速行情回吐。
       
      另外一方面,火力發電企業卻苦不堪言,承受著能源轉型的巨大“陣痛”。
       
      1月28日晚,五大發電集團旗下電力上市公司同時披露2021年業績預告。受累于電煤等燃料成本上漲,多家電力上市公司大幅預虧。
       
      其中,華能國際(SH:600011)2021年預計凈虧98億-117億元,同比大降314.7%-356.3%;大唐發電(SH:601991)預虧90億-108億元,同比大跌396%-455.3%;華電國際(SH:600027)預虧45億到53億元,同比下降207.7%-226.8%;國電電力(SH:600795)預虧16億-23億元,同比下降138%-154.5%;中國電力(HK:02380)預虧5億-6億元,同比下降129.3%-135.1%。
       
      目前,盡管五大發電集團一直在不遺余力增加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但是仍嚴重依賴煤電,這一依賴不大可能在短期內改變,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也不大可能在短期內翻為主力,受風光可再生能源發電間歇性、不穩定性影響,風光發電量更不可能在短期內大幅上升。這對寄希望于電力央企大量裝機以消耗風電光伏過剩產能的新能源企業來說,無異于當頭棒喝。
       
      頂層設計和政策層面明確糾偏“運動式減碳”,碳達峰碳中和回歸理性并穩定節奏,新能源行業新一輪的周期性調整已箭在弦上。中長期看,新能源規模還會持續擴大,行業風險不大,但企業風險巨大,尤其是踏錯節奏者。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