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前四年,四川
碳排放強度降至0.66噸/萬元,累計下降25.9%,相當于減少
碳排放約9500萬噸
●目前,四川水電裝機量穩居全國第一,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量、發電量占比均達80%以上,基本建成全國最大
清潔能源基地
●目前,全省
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建筑比例達49%,城市公交新增和更新車輛中
新能源車輛占比超50%
●科學有序提升全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推動廣元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試點和遂寧等16個國家和省級海綿城市建設
試點,完成城市海綿項目超1100個
“十三五”前四年,四川碳排放強度降至0.66噸/萬元,累計下降25.9%,相當于減少碳排放約9500萬噸;2020年降碳形勢符合預期,預計全年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下降75%以上。這是記者11月25日從生態環境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目前,我省氣候治理大格局初步構建。”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趙樂晨表示,四川抓住機構改革機遇,全面調整優化省、市(州)兩級應對氣候變化議事協調機構,提升地方和行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層級和力度,實現橫向、縱向“雙向”發力,并首次將碳排放約束性指標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污染防治攻堅戰等評價考核體系,低碳轉型成效明顯。
目前,四川水電裝機量穩居全國第一,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量、發電量占比均達80%以上,基本建成全國最大清潔能源基地。此外,四川電網跨省最大外送能力居全國第一,近五年年均外送綠色電能約1400億千瓦時,1998年以來累計外送電能突破1萬億千瓦時,相當于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減少4億噸電煤消耗、減排10億噸二氧化碳和800萬噸二氧化硫。
在低碳人居環境拓展方面,我省也加快推進力度。目前,全省累計建成
綠色建筑面積超過1.4億平方米,
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建筑比例達49%,城市公交新增和更新車輛中新能源車輛占比超50%,近四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年均增長60%。
市場激勵機制不斷拓展。截至今年10月底,四川聯合
環境交易所累計成交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
CCER)1572.82萬噸,單邊成交金額突破1億元,按可比口徑居全國第三。此外,我省還科學有序提升全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推動廣元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和遂寧等16個國家和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完成城市海綿項目超1100個。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