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碳家訊:碳交易市場是一個很靈活的機制,是允許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介入的,但有些中介機構卻不遵守游戲規則。
在國際碳市較好的時候,現貨價是20歐元一噸二氧化碳排放額,中介公司以期貨價10.5歐元從國內企業手里買進,然后再以高價賣給國際上的需求方,以此賺取巨額的中間差價。但當國際碳市場供需失衡以后,現貨價格急轉直下,中介機構喪失了利潤空間,就有很多中介機構不履行合約,或者是主動要求修改合同價格,將損失轉嫁給碳排放權賣方。”由于碳交易在國內尚屬新興領域,國內的企業對碳交易熟知度不高,專業度不足,因此那些專門為企業的碳交易行為提供咨詢和服務的機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他們能否扮演好這個角色?未來隨著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和壯大,碳交易中介行業也前景光明,但中介機構需要培養市場信譽度。“碳交易中介機構需要兩大基礎作支撐:一是必須懂專業知識;二是必須有信譽。”錢國強表示,碳交易咨詢服務公司目前數量還有限,尚處于前期的市場培育階段,這個階段雖然痛苦,但非常必要。“因為在市場環境的考驗下,信譽不好最終一定會被淘汰,本文來源于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paifang.com,轉載須加網址。”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