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2023全球可持續發展
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深圳前海舉辦。
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經管學院、理工學院、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挪威雨林基金會、《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澳大利亞ESG未來基金會共同舉辦。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一帶一路”
綠色發展聯盟副主席ErikSolheim,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2021年藍色星球獎得主、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副主席MohanMunasinghe、香港科技大學騰訊工程教授、IEEETMC前主編張黔教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組織聯合負責人RomieGoedicke等全球頂級
專家學者、政商界精英共聚一堂,匯聚全球智慧與經驗,共論如何走好低碳轉型之路,助力產業升級,展望可持續發展未來。
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在論壇上表示,可持續發展已成為重要趨勢。前海將以推動引領產業創新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主攻方向,以加快顛覆性技術創新產業化為突破路徑,以集聚國內外拔尖創新人才為關鍵支撐,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為中國乃至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示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朱世平提出,當前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使得在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合作與創新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大學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的策源地,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和社會服務的生力軍,更應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為推動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科技進步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主題演講中表示,中國原創的實踐經常在做從0到1的創新,這也要求中國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在理論構建上也能跟上中國實踐的節奏,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既提了要求也給了我們學理闡釋的新空間。中國在過去40多年同時實現了兩個“可持續”,一是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二是可持續的社會穩定。當下中國也正實現著第三個“可持續”,即可持續的制度支撐。
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曹建農指出,數字孿生作為一種新興的數字技術,為“
碳中和”這一命題做出極大貢獻,例如能夠發現排放源的隱性關聯,準確預測
碳排放熱點,智能決策和模擬
碳減排戰略。他認為去碳化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問題,也不僅是單個個體的問題,展望進一步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探索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路徑,加快“雙碳”目標的實現。
現場,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吳海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新智慧儲能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俊華先后發布《企業
碳計量與金融應用手冊》和《2023中國100家海外上市公司碳排名分析報告》,小米科技、網易、碧桂園、中升控股、周大福、恒生銀行、中國平安、中國太保、農業銀行、萬科企業位列前十。該報告研究發現,資本市場中的優質公司一般具有較高披露水平。國際資本市場對企業ESG的投資愈加重視,根據GSIA 2020全球可持續投資評估報告,2020年ESG因子整合策略對應的資產管理規模已增長至25.2萬億美元。在我國,碳排放信息披露和碳排放計量的要求還不明確,缺乏統一標準。報告呼吁企業積極地完成自身減排目標,展現出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擔當。同時,監管部門應盡快發布
碳披露準則、建立中國本土化的ESG與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黃建偉教授,經管學院執行院長、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張博輝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新智慧儲能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俊華教授作為嘉賓主持,與專家學者圍繞“可持續金融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低碳經濟與能源技術”“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續發展”三大專題及“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歐洲的生物多樣性金融”平行專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