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下午,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達峰
碳中和專委會聯合組織召開了“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及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研討會”。
會議由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達峰碳中和專委會主任委員徐華清主持,通過線上方式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潘家華、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長周大地、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中國林科院原院長劉世榮、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所副所長張有生、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副主任馬愛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副所長常紀文、紅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李俊峰、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中節能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院長霍中和、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國網數科控股公司總經理王繼業、部環境規劃院大氣所所長雷宇、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以及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滕飛、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克、天津科技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執行院長孫振清,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齊等
專家參加了研討會,并結合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心得體會,重點圍繞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等重要論述進行了學習交流和研討,現將
專家發言主要觀點初步整理如下。
一是關于黨的二十大報告。劉燕華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與十九大報告相比,關于
綠色發展的論述中增加了有關生物多樣性、碳達峰碳中和的專門表述,明確提出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等。周大地認為,
綠色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要學新發展理念,以發展的、動態的眼光研判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趨勢,科學勾畫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技術路線圖。常紀文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通過發展來解決我們的低碳問題、綠色問題、循環問題。
二是關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張永生認為,生態文明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的地位,要重新調整人和自然的關系,把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全球碳中和的共識與行動實際不是簡單的
節能減排問題、不是簡單的能源問題,也不是簡單技術問題,而是代表傳統工業文明的落幕,生態文明時代的開啟。鄒驥認為,我們要思考中國式現代化在能源發展、環境質量、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具體的體現是什么,要把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作為兩大相互關聯的主題來集中攻關。雷宇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里面去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促進中國式的碳達峰碳中和,把氣候問題、環境問題、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在這個發展階段統籌解決。
三是關于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杜祥琬院士認為,要對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這句話有正確的認識,富煤只是相對于油氣來說的,目前我國的煤炭資源量僅夠開采40年左右,要珍惜煤炭資源,省著點用,而真正豐富的是可再生能源資源,無論是從確保長期能源安全還是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潘家華認為,在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 對于煤炭具有“壓艙石”地位需要有科學的認識,煤電、煤化工項目盲目發展可能帶來的風險及代價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張有生認為,先立后破實際上立是前提,立要立得住、要立得好,才能破得多、破得徹底,現階段是能源轉型過渡期,立與破具有統一性,解決中國能源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能源轉型。
四是關于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常紀文認為,在碳達峰工作之中,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以釘釘子精神把各項工作部署落實落細,要抓重點、抓主要,把握規律,要防止一刀切,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四個方面總體呈現正相關性,要一體化謀劃,同時要建立微調機制。王繼業認為,要在思想上深刻認識到“雙碳”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在方法上充分認識到“雙碳”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在行動上要堅持科學性和有序性?;糁泻驼J為,我們要仔細分析研究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現在距離碳達峰僅八年時間,這個計劃和步驟要凸顯在各項工作中,央企在“雙碳”行動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和任務,一些重點央企要早于國家目標達峰,承擔央企責任。
五是關于健全
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馬愛民認為,我國
碳市場是對于減排政策工具慎重選擇的結果,建設進程和落實國家總體排放目標密切相關,既學習了外國經驗,又符合中國特色,是在總結中國
試點的基礎上開展的,是按
試點先行、由易到難的方式實施,采用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模式。過去的一年中全國
碳市場表現基本上符合預期,未來要更好更充分發揮碳市場在實現雙碳目標方面的作用,健全碳市場交易各項制度,加快碳市場擴容,以提高數據的質量為重點,來推進碳市場的各項任務,為碳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打好基礎。魯政委認為,我們要特別重視從技術到市場的轉化過程,要更加重視市場化的體制機制改革,除了碳定價之外,還要特別關注電力市場的
價格改革問題,理順相互關系。
六是關于提升生態系統
碳匯能力。劉世榮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和修復,完善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全球增綠的25%是由中國貢獻的,中國人工林面積世界第一,生態建設的力度空前,下一步要聚焦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草原森林濕地休養生息,在提升生態系統
碳匯能力上下功夫。
七是關于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劉燕華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引導應對氣候變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而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需要我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深入思考如何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鄒驥認為,在考慮“雙碳”問題時,既要談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又應關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
徐華清主任在發言時指出,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達峰碳中和專委會期待與社會各界一起,借助專委會這個
平臺開展大學術、大交流、大傳播,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部署新要求,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就是要努力做到有力、有序、有效,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的關鍵還是要按照科學合理、公正透明的要求,進一步明確重點地區、重點部門及行業的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