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個人碳賬戶正在紛紛亮相。
中信銀推行出個人碳普惠
平臺“中信碳賬戶”,并與Visa“環保權益組合”項目探索碳賬戶合作模式;阿里巴巴推出“88碳賬戶”,接入菜鳥、閑魚、餓了么、天貓等App的碳積分,涵蓋用戶吃、穿、用等生活場景;昆侖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并已有15萬名克拉瑪依市民生成賬戶并累計碳積分;郵儲銀行湖南省分行推出個人碳賬戶
平臺“C郵記”,記錄用戶步行、公交、地鐵、數字人民幣、線上貸款、
綠色寄遞、
綠色電商等20項綠色行為并自動核算碳能量值;平安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平臺“低碳家園”,并通過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提供的計量方法測算出個人
碳減排量……
什么是個人碳賬戶?當下設立個人碳賬戶有無必要?在碳賬戶中,個人碳減排量如何進行核算?個人碳賬戶的設立、運營有無標準?
對此,多位行業
專家向人民網財經表示,目前企業平臺推出的個人碳賬戶,大多是承載個人碳減排記錄、核算以及價值發現的載體,并通過設計一些場景以碳為核心來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規則,但在個人碳賬戶中如何界定減碳場景、如何收集用戶數據、如何量化計算用戶數據,尚需要進一步建立完善統一、被認可的標準,我國的個人碳減排機制尚需要進行體系化建設。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